急性前列腺炎怎么回事
急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因包括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不良生活方式、免疫力低下等。症状有排尿异常、局部疼痛、全身发热等。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血常规、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抗生素、对症治疗药),形成脓肿时需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老年人治疗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及青少年用药谨慎,性生活活跃人群注意性卫生且治疗期间暂停性生活。
一、急性前列腺炎的定义
急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骤,症状较为明显。
二、急性前列腺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绝大多数急性前列腺炎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经尿道逆行进入前列腺,也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感染等途径侵犯前列腺。例如,尿道炎患者若未及时治疗,细菌可能蔓延至前列腺引发炎症。
2.其他病原体感染:除细菌外,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能引发急性前列腺炎,尤其在性传播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酗酒、久坐、频繁性生活或手淫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前列腺反复充血,增加急性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出租车司机因长时间久坐,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易诱发炎症。
4.免疫力低下: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引发急性前列腺炎。
三、急性前列腺炎的症状
1.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是常见症状,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且排尿时有尿道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滴沥等情况。
2.局部疼痛:会阴部、耻骨上区、腹股沟区等部位常出现疼痛,疼痛可在久坐、排便时加重。
3.全身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
四、急性前列腺炎的诊断
1.体格检查: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大、压痛明显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地较软。但在急性炎症期,操作应轻柔,避免用力挤压,以免炎症扩散。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炎症感染。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有时还可能出现红细胞,表明泌尿系统存在炎症。
前列腺液检查:正常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HP,卵磷脂小体均匀分布于整个视野。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HP,卵磷脂小体减少。但在急性炎症期,一般不主张进行前列腺按摩取液,以免炎症扩散。
细菌培养:对尿液或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五、急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同时,应避免久坐、长时间骑行等,减少对前列腺的压迫。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对于排尿困难者,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改善排尿症状。
3.手术治疗:若急性前列腺炎形成前列腺脓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六、急性前列腺炎的预防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酗酒、久坐,规律性生活,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尤其是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注意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时,应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前列腺。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时,应告知医生自身基础疾病及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医嘱坚持治疗。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发生急性前列腺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排尿异常、局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及青少年身体尚在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避免孩子长时间憋尿、久坐等不良行为。
3.性生活活跃人群:此类人群应注意性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若性伴侣患有性传播疾病,应同时进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在急性前列腺炎治疗期间,应暂停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或传染给性伴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