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与子宫息肉有何区别
子宫肌瘤和子宫息肉在定义、症状、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存在区别。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症状与肌瘤大小等相关,检查靠超声、MRI等,治疗依多种因素决定,无症状可不治,有症状可药物或手术。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育龄期多见,小息肉多无症状,检查靠超声、宫腔镜等,治疗同样依情况而定,宫颈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育龄期备孕应提前评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要定期复查警惕恶变,慢性病患者术前控好指标,过敏体质者告知过敏史。
一、定义区别
1、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也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20岁以下少见。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
2、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数量可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颈息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育龄期多见。
二、症状区别
1、子宫肌瘤:症状与肌瘤大小、位置、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数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长期经量增多可继发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下腹部可触及包块;还可能引起不孕、流产等。浆膜下肌瘤及肌壁间小肌瘤常无明显月经改变;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
2、子宫息肉: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多在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切除标本中偶然发现。大的息肉或突入宫颈管的息肉,可引起白带增多或血性白带,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绝经后阴道流血等。子宫颈息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等。
三、检查区别
1、子宫肌瘤: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还可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能准确判断肌瘤大小、位置和数目,对肌瘤与其他盆腔肿块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妇科检查时,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黏膜下肌瘤子宫多为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扩张,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
2、子宫息肉:同样可借助超声检查,能发现子宫内膜局限性增厚或宫腔内赘生物。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到息肉大小、位置、形态,并可同时进行治疗。子宫颈息肉通过妇科检查即可发现,可见子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呈舌形、有蒂的赘生物。
四、治疗区别
1、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全面考虑。无症状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肌瘤体积大压迫膀胱、直肠等引起相应症状;因肌瘤造成不孕、反复流产;疑有肉瘤变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2、子宫息肉:子宫颈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的息肉需送病理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年龄、有无生育要求等决定。无症状的小息肉有一定的自然消失率,可观察随诊。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若息肉影响受孕,可在宫腔镜下行息肉摘除术。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内膜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育龄期女性:无论是子宫肌瘤还是子宫息肉,若有生育计划,都应提前就医评估。因为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影响受孕及妊娠结局。如子宫肌瘤可能压迫输卵管影响受孕,孕期还可能发生红色样变等;子宫息肉也可能干扰受精卵着床。所以备孕前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处理相关病变很重要。
2、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虽然子宫肌瘤在绝经后大多会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警惕肌瘤恶变可能。子宫息肉同样需关注,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因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有一定恶变风险。
3、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若需进行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或子宫息肉,术前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以降低手术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配合治疗。
4、对于过敏体质者: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或材料,确保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