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是什么病
1型糖尿病是因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的自身免疫性慢性代谢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具遗传易感性,与特定HLA基因相关)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早期喂养方式等)有关。症状有“三多一少”、乏力、视力模糊,还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依靠血糖检测及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治疗以胰岛素治疗为关键,同时需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及饮食运动管理。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要注意胰岛素用量调整与心理健康;孕妇需严格控糖、调整胰岛素剂量;老年人要警惕低血糖,治疗兼顾身体状况与运动安全。
一、1型糖尿病的定义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体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进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二、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与某些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密切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的个体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并非携带相关基因就一定会发病,遗传因素只是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2.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环境触发因素之一,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损伤胰岛β细胞,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此外,早期婴儿喂养方式(如过早接触牛奶蛋白等)、化学物质暴露等也可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三、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典型症状:常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患者多食;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患者排尿增多,继而引起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为获取能量,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体重减轻。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在疾病急性发作期,还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1型糖尿病的诊断
1.血糖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考虑糖尿病诊断。对于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以明确诊断。
2.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这些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呈阳性,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五、1型糖尿病的治疗
1.胰岛素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由于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常见的胰岛素类型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2.血糖监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为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指尖血糖监测和动态血糖监测等。
3.糖尿病教育:患者及家属应接受系统的糖尿病教育,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饮食运动原则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饮食与运动管理: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原则,定时定量进餐。运动方面,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需注意避免在血糖过高或过低时运动,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并做好相应调整。
六、1型糖尿病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岛素用量需根据生长发育情况、活动量等及时调整。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变化及身体状况,督促孩子规律饮食、运动和用药。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孩子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长和医生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2.孕妇:1型糖尿病孕妇孕期血糖管理难度较大,血糖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孕期需加强血糖监测,将血糖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胰岛素剂量可能需要根据孕期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同时要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孕妇饮食既要保证自身和胎儿营养需求,又要控制血糖,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1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低血糖风险。由于老年人对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更需加强血糖监测。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应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或治疗方式。同时,鼓励老年人进行适度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