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如何预防
预防糖尿病足需多方面注意:一是控制血糖,依不同患者情况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适范围,通过监测调整方案;二是做好足部日常护理,包括用适宜温水清洁,仔细检查,正确修剪趾甲;三是选合适鞋袜,鞋要舒适宽松透气,袜要纯棉透气;四是定期足部检查,高危患者增加检查频率;五是避免足部受伤,注意环境安全,防止烫伤冻伤;六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妇要针对性预防,老人需家人协助护理、关注足部,儿童要注意鞋码与卫生,孕妇选合适鞋子、控糖并及时就医。
一、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础。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增加糖尿病足发生风险。无论是通过饮食、运动,还是药物治疗,都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一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以下,但对于不同年龄、病程及健康状况的患者,目标值可适当调整。年轻、病程短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将目标设定得更严格;而老年患者、有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目标值可适当放宽。通过规律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血糖稳定。
二、足部日常护理
1.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洗脚,避免水温过高烫伤皮肤,同时也不宜用冷水洗脚,防止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可使用温和的肥皂,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之间,避免擦破皮肤。对于老年人或视力不好的患者,可使用长柄刷清洁足部,确保每个部位都能洗净。
2.检查足部:每天仔细检查双脚,查看有无水疱、伤口、擦伤、鸡眼、胼胝等异常情况。若自己难以查看足底,可借助镜子或请家人帮忙。对于视力不佳的患者,可使用放大镜辅助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修剪趾甲:趾甲不宜剪得太短,应剪成平齐状,避免修剪过深损伤甲床,引起甲沟炎。对于有视力障碍或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可请家人或专业人员协助修剪。
三、选择合适的鞋袜
1.鞋子:应选择舒适、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硬底鞋等。鞋子的尺码要合适,不能太紧或太松。新鞋初次穿着时间不宜过长,应逐渐适应,观察足部有无不适。对于足部畸形或神经病变的患者,可选择特制的矫形鞋,以减轻足部压力,改善足部受力分布。
2.袜子:宜选择纯棉、透气的袜子,避免穿尼龙袜等不透气的袜子。袜子应无破损、无补丁,以免摩擦足部皮肤。袜子的大小要合适,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应选择袜口宽松的袜子,防止袜口过紧压迫血管和神经。
四、定期足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包括足部感觉、血液循环、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足部评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有神经或血管病变等,检查频率应适当增加,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通过定期检查,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足部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避免足部受伤
1.注意环境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足部受伤。行走时要注意路面状况,避免踩到尖锐物体。在家中,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防止滑倒、绊倒。对于视力不好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增加行走安全性。
2.防止烫伤冻伤: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直接温暖足部,若需保暖,可穿厚袜子或使用空调、暖气等调节室内温度。冬天外出时,要注意足部保暖,可穿厚棉鞋、戴厚手套,但不要在足部直接接触热源。夏天避免光脚行走在沙滩、水泥地等高温地面,防止烫伤。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视力、听力、平衡能力等都有所减退,更容易发生足部受伤。因此,老年人在进行足部护理和日常活动时,应更加小心谨慎。如修剪趾甲时最好由家人协助;行走时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防止跌倒。同时,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能力减弱,即使足部出现轻微损伤也可能不易察觉,所以家人要加强对老年人足部的关注,定期帮忙检查。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糖尿病患者除了要遵循上述预防原则外,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足部发育情况。选择鞋子时,要根据孩子的生长速度及时更换合适尺码的鞋子,保证鞋子有足够的空间供足部生长。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如每天洗脚、勤换袜子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足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因孩子表述不清而延误病情。
3.孕妇:孕妇由于体重增加,足部承受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出现足部问题。孕妇应选择舒适、支撑性好的鞋子,减轻足部负担。同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如果孕期出现足部不适,不要自行用药或使用偏方治疗,应及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