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原因
肺栓塞常见原因包括血栓形成(主要为深静脉血栓,如长期卧床、手术、肿瘤患者易形成,还有上肢深静脉血栓与中心静脉置管等有关)和非血栓性物质阻塞(如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空气栓塞多在医疗操作时发生,羊水栓塞主要在分娩时出现,肿瘤栓塞与肿瘤侵入血管或致血液高凝有关)。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易形成血栓,应适当活动、定期体检;孕妇及产后女性血液高凝、静脉回流受阻,要避免久坐久站、尽早活动,高危者可能需用抗凝药;儿童患某些疾病时风险增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关注下肢情况;肥胖人群血液高凝且活动少,需控制体重;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复发风险高,要长期抗凝并避免相关诱因。
一、肺栓塞的常见原因
1.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这是肺栓塞最主要的原因。在下肢深静脉(如股静脉、腘静脉等)、盆腔静脉等部位易形成血栓。当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回流入右心,然后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就会导致肺栓塞。长期卧床、长途旅行久坐、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后,由于肢体活动减少,静脉血流缓慢,易促使血栓形成。比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因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制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进而增加肺栓塞风险。另外,肿瘤患者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数倍。
其他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血栓,如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血栓,虽然相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少见,但同样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通常与中心静脉置管、反复上肢静脉穿刺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进行血液透析需行上肢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就存在一定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
2.非血栓性物质阻塞
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如股骨、胫骨骨折)或严重创伤后。骨髓内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一般在骨折后的2448小时内发生,尤其是多发性骨折或骨盆骨折患者。研究显示,长骨骨折患者中约10%20%可能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其中部分可导致肺栓塞。
空气栓塞:多发生于医疗操作过程中,如中心静脉穿刺、人工气胸、高压氧治疗等。若气体进入静脉系统,形成气泡,可阻塞肺动脉。少量空气进入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大量空气快速进入静脉时,可导致严重的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例如,中心静脉穿刺时若操作不当,空气可能通过穿刺针进入血管。
羊水栓塞:这是一种较为罕见但极其凶险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足月顺产、胎膜早破、宫缩过强时。羊水及其内容物,如毳毛、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阻塞肺血管,引发肺栓塞。羊水栓塞的发生率虽然低,但产妇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肿瘤栓塞:肿瘤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形成瘤栓,或者肿瘤组织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并脱落,进而造成肺栓塞。常见于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肿瘤等,肿瘤晚期患者发生肿瘤栓塞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本身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静脉回流,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进而导致肺栓塞。建议老年人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若因疾病需要长期卧床,家属应协助其定时翻身、按摩下肢,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定期体检,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凝状态。
2.孕妇及产后女性
孕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孕妇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可适当活动下肢,如屈伸脚踝、小腿肌肉收缩舒张等动作。产后女性因卧床时间较长,且产后血液高凝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样需要注意预防。建议产后尽早下床活动,若存在高危因素,如剖宫产、高龄产妇等,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3.儿童
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等)患儿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增加。对于这类患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创伤,减少脂肪栓塞等风险。如果儿童需要长期住院或制动,医护人员和家长应密切关注下肢情况,如有无肿胀、疼痛等,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
4.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血液中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且常存在代谢紊乱,易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肥胖者活动量往往相对较少,静脉血流缓慢。建议肥胖人群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身体代谢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肺栓塞发生风险。
5.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
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需要长期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复发的因素,如长时间久坐、外伤等,可穿着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