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障碍性不孕需做哪些检查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检查包括多方面:基础检查中,病史采集需详细了解月经、生育、生活方式及家族史;体格检查关注身高体重、毛发及乳房情况。实验室检查有性激素六项,不同指标在特定时间检测以反映卵巢功能、排卵及内分泌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判断其是否干扰排卵;抗苗勒管激素检测卵巢储备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用于基础观察及排卵监测,子宫输卵管造影查输卵管通畅性。特殊检查方面,诊断性刮宫适用于特定患者了解子宫内膜,腹腔镜可直接观察盆腔并活检。特殊人群如年龄大的关注卵巢功能及检查后恢复;肥胖患者控制体重并注意超声检查;有药物过敏史患者检查前告知过敏史。
一、基础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如月经周期过长或过短、闭经等情况往往与排卵障碍相关。生育史能知晓既往妊娠、分娩及流产情况,多次流产史可能提示内分泌紊乱影响排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强度工作、熬夜、过度运动或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干扰排卵,需仔细询问。家族史中若存在内分泌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会增加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风险。
2.体格检查:身高、体重测量用于计算体重指数(BMI),肥胖或消瘦都可能与排卵异常有关,肥胖患者尤其要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检查毛发分布情况,多毛、痤疮等雄激素过高表现可能提示内分泌失调,影响排卵。乳房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溢乳现象,若有,可能与高泌乳素血症相关,进而影响排卵。
二、实验室检查
1.性激素六项:
促卵泡生成素(FSH):月经周期第24天检测,FSH水平可反映卵巢储备功能。FSH值升高(如>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可能影响卵泡发育及排卵。
促黄体生成素(LH):同样在月经周期第24天检测,LH/FSH比值对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重要意义,若比值≥23,且伴有高雄激素表现,有助于诊断。
雌二醇(E?):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参考值,基础E?水平过高可能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不良,而排卵期E?水平升高不明显,提示卵泡发育可能异常,影响排卵。
孕酮(P):在月经周期第2224天检测,若P水平>3ng/ml,提示有排卵;若P水平低,则可能存在无排卵情况。
睾酮(T):检测血T水平,若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高雄激素血症,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排卵。
泌乳素(PRL):PRL水平过高(>25ng/ml)为高泌乳素血症,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抑制排卵。
2.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亢还是甲减,都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导致排卵障碍。如TSH升高提示甲减,可能影响排卵。
3.抗苗勒管激素(AMH):不受月经周期影响,可随时检测。AMH水平可反映卵巢储备功能,数值越低,卵巢储备功能越差,排卵可能受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基础超声:在月经周期第24天进行,观察卵巢大小、形态及窦卵泡数。卵巢多囊样改变,即一侧或双侧卵巢内直径29mm的卵泡数≥12个,或卵巢体积≥10ml,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之一。
排卵监测:从月经周期第1012天开始,通过超声动态观察卵泡发育情况,了解卵泡大小、形态、数量及排卵情况。若卵泡发育缓慢、不发育或无排卵迹象,提示排卵障碍。
2.子宫输卵管造影:用于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因为即使存在排卵,若输卵管堵塞,卵子与精子无法结合也会导致不孕。一般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通过向宫腔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造影剂在输卵管及盆腔内的弥散情况,判断输卵管是否通畅及阻塞部位。
四、特殊检查
1.诊断性刮宫:适用于年龄较大、长期无排卵且子宫内膜增厚或怀疑有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一般在月经前12天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进行,刮取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了解子宫内膜的形态及功能,判断是否存在排卵及子宫内膜病变。
2.腹腔镜检查:对于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排卵障碍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通过腹腔镜可直接观察卵巢、输卵管及盆腔的情况,如卵巢是否有囊肿、粘连等病变,同时可在直视下取卵巢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病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较大患者:年龄是影响卵巢功能及排卵的重要因素,35岁后卵巢功能逐渐下降。此类患者检查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卵巢储备功能相关指标,如FSH、AMH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干预。因年龄增长,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诊断性刮宫、腹腔镜等有创检查后,要注意休息,预防感染,促进身体恢复。
2.肥胖患者:肥胖易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重排卵障碍。在检查同时,建议积极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肥胖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可能因腹部脂肪厚影响图像质量,需提前告知超声医生,以便采取合适的检查手法,提高检查准确性。
3.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在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可能使用造影剂的检查前,务必告知医生过敏史,以便选择合适的造影剂,避免过敏反应发生。若对某些药物过敏,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医生也可避免使用相关药物,保障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