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处于癌前病变范畴、细胞异型增生较严重的胃部黏膜病变。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其他如酗酒、慢性胃病等。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进展期症状加重。诊断依靠胃镜、病理及腹部CT等检查。治疗有内镜治疗(适用于早期局限病变)、手术治疗(针对累及范围广等情况),治疗后均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在治疗时需依据各自特点谨慎选择方案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定义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胃部黏膜病变,它反映了细胞的异型增生达到较严重程度,处于癌前病变的范畴。这意味着虽然它还不是癌症,但相较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表明,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若不及时处理,在一定时间内进展为胃癌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持续刺激黏膜细胞,促使细胞异常增生,增加上皮内瘤变发生风险。
2.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腌制食品、霉变食物,以及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都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诱发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例如,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易感性,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使个体对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易感性增加。若家族中有胃癌或相关癌前病变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相对升高。
4.其他因素:长期酗酒、吸烟,以及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慢性疾病,可使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增加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
三、症状
1.早期: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通常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消化不良,如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这些症状与普通胃病相似,容易被忽视。
2.进展期:随着病变进展,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出现较为明显的上腹痛,疼痛程度和规律改变,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减轻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手段。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色泽、病变部位及大小等。在胃镜下,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表现为黏膜隆起、糜烂、溃疡等异常形态。同时,可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病理检查:病理诊断是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切片、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理报告中会详细描述病变的分级、累及范围等信息。
3.其他检查:如腹部CT、超声胃镜等,有助于评估病变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是否适合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超声胃镜可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判断病变是否侵犯深层组织。
五、治疗
1.内镜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保留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内镜治疗早期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5年生存率较高。
2.手术治疗:若病变累及范围广、深度超过黏膜层,或内镜治疗切缘阳性、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等情况,通常需行手术治疗,如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3.定期随访:无论采用内镜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都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胃镜检查、病理复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复发或进展情况。一般建议治疗后13个月进行首次胃镜复查,之后根据病情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权衡治疗收益与风险。例如,对于心肺功能不佳的老年患者,内镜治疗可能比手术治疗更合适。同时,老年人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密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应尽量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况,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3.孕妇:孕妇发生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情况特殊,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尽量避免在孕期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如需进行胃镜检查,应选择在孕中期相对安全的时间段,并充分评估风险。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孕周、病变进展情况等因素。一般优先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待分娩后再进行进一步治疗。若病情进展迅速,威胁母体生命安全,需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前,需先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治疗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术后感染风险增加,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术前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