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通过血源性传播、创伤或手术、临近感染灶蔓延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引起骨髓和周围组织炎症,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骨骼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通常通过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
2.感染途径:细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血源性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释放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骨骼。
创伤或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或其他创伤可能导致细菌直接进入骨髓。
临近感染灶蔓延:附近的感染灶(如蜂窝织炎、脓肿)可能通过淋巴管或直接蔓延到骨骼。
3.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情况,如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其他疾病,会增加患上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风险。
4.骨骼局部因素:某些骨骼局部因素也可能导致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如骨骼发育异常、血管畸形、骨折或其他损伤。
5.其他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增加患上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风险,如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卧床等。
总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治疗感染灶以及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对于预防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非常重要。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如发热、局部疼痛和肿胀等,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