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如何诊断
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需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三方面着手。病史询问要了解受伤经过,包括受伤时间、地点、机制等,还要关注既往骨骼相关病史及影响骨骼代谢疾病史、用药史。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观察髋部肿胀、皮肤情况及双下肢长度,触诊明确压痛部位及有无骨擦感、异常活动,肢体运动功能检查判断髋关节活动及下肢感觉、足趾活动。影像学检查中,X线为基本方法,可显示骨折部位等,隐匿性骨折2周左右复查;CT尤其是三维重建对复杂骨折明确细节意义大;MRI对软组织损伤及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高,但有检查禁忌。
一、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经过,包括受伤时间、地点、受伤机制,如摔倒时的姿势、外力作用方向与大小等。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尤其是骨骼相关病史,如骨质疏松病史,因骨质疏松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此外,询问是否有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史,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对于长期使用影响骨骼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也需特别关注。
二、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侧髋部有无肿胀,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局部出血、软组织损伤,常导致髋部明显肿胀。查看皮肤有无擦伤、挫伤或开放性伤口,判断是否为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增加感染风险。同时注意双下肢是否等长,骨折移位常导致患侧下肢短缩。
2.触诊:轻触髋部,了解压痛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时粗隆部压痛明显。检查有无骨擦感或异常活动,骨擦感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但检查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3.肢体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患者能否自主活动髋关节,一般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同时检查下肢的感觉及足趾活动情况,以排除合并神经损伤,老年人因反应相对迟钝,更应仔细检查神经功能。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X线是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基本检查方法,需拍摄髋关节正位及侧位X线片,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对于隐匿性骨折,初次X线可能无法发现,若临床高度怀疑骨折但X线阴性,需在伤后2周左右复查X线,此时骨折处骨质吸收,骨折线可能显现。
2.CT检查: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CT,能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对于复杂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有助于明确骨折块的数量、位置及相互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对老年患者因骨质条件复杂,CT检查意义更大。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损伤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在X线和CT难以确诊时可考虑使用,尤其适用于对疼痛敏感、无法长时间耐受检查的患者。但MRI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人群需注意检查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