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什么意思
脱肛是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其主要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主要症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排便不尽感、肛门潮湿瘙痒、黏液外溢、便秘腹泻、排尿困难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蹲、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脱肛的主要原因包括:
先天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向下移位。
后天因素:
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组织的支持固定,容易向下滑动。
内痔:内痔经常脱出,逐渐使直肠黏膜、肛管向下移位,也容易形成脱肛。
便秘:便秘时,排便困难,排便时过于用力,常可导致直肠黏膜外翻,引起脱肛。
腹泻:长期腹泻,使肛管直肠反复受刺激,以致肛提肌及肛管直肠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导致肌肉松弛无力而发生脱肛。
感染:肛窦炎、肛乳头炎等肛肠炎症,可导致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溃破后形成肛管直肠瘘,容易继发肛窦炎、肛乳头炎,使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形成纤维化瘢痕,也容易导致脱肛。
其他:产妇分娩时,会阴侧切,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会阴撕裂,导致肛提肌及筋膜裂伤,形成后天性脱肛。
脱肛的主要症状包括:
肿物自肛门脱出:初期肿物可自行回纳,后期逐渐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复位。
排便不尽感:肛管中有肿物脱出,直肠黏膜受到刺激,可有便意,但却不能将粪便排出体外。
肛门潮湿、瘙痒:直肠黏膜长期受脱出物的刺激,会产生炎症、水肿,使分泌物增多,引起肛门潮湿、瘙痒。
黏液外溢:直肠黏膜长期受刺激,分泌功能亢进,可导致黏液外溢,污染内裤。
便秘、腹泻:脱肛可导致患者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
排尿困难:脱肛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导致排尿困难。
脱肛的治疗方法包括:
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提肛运动:每天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中药坐浴:用苦参汤、五倍子汤等中药坐浴,可缓解肛门瘙痒、潮湿等症状。
手术治疗:
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入直肠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从而治疗脱肛。
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正常位置,治疗脱肛。
需要注意的是,脱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
避免久坐、久蹲:避免长时间坐着或蹲着,适当活动。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
治疗原发疾病:积极治疗内痔、肛窦炎等肛肠疾病,预防脱肛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