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桡骨头半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又称牵拉肘。病因主要为小儿桡骨头发育不全、环状韧带松弛等解剖因素,以及突然牵拉手臂的外力因素。临床表现有肘部疼痛、患儿哭闹、活动受限、桡骨头压痛等。诊断依靠询问上肢牵拉病史、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复位成功后一般无需特殊固定,反复脱位者可悬吊患肢。预防关键在于家长及监护人避免突然牵拉小儿手臂并加强看护,低龄及有脱位病史儿童需格外注意,怀疑脱位应及时就医。
一、桡骨头半脱位的定义
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肘部损伤,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23岁幼儿最为多见。该病症主要因小儿桡骨头发育尚未健全,环状韧带较为松弛,当小儿前臂被突然牵拉时,桡骨头易自环状韧带内脱出,形成半脱位状态。
二、桡骨头半脱位的病因
1.解剖因素:5岁以下儿童桡骨头直径小于桡骨颈,且环状韧带松弛、薄弱,对桡骨头的束缚力不足。当受到外力作用时,桡骨头容易从环状韧带中脱出。
2.外力因素:常见的是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突然牵拉小儿手臂,如牵手行走时孩子突然摔倒,家长猛地提拉;穿衣时用力牵拉小儿上肢等,这些突然的外力牵拉是导致桡骨头半脱位的直接原因。
三、桡骨头半脱位的临床表现
1.疼痛:患儿常因肘部疼痛而哭闹不止,拒绝活动患肢,尤其在试图屈伸肘关节或旋转前臂时,疼痛加剧。
2.外观:肘部外观通常无明显肿胀、畸形,但可有轻度压痛,尤其是桡骨头部位压痛较为明显。
3.活动受限:患儿患肢多呈半屈位,前臂处于旋前位,不敢主动活动,被动活动时会因疼痛而抗拒。
四、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儿近期是否有上肢被牵拉的病史,这对于诊断至关重要。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肘部,观察有无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情况。桡骨头处压痛明显,且前臂旋后时疼痛加剧,即可初步诊断。
3.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根据典型病史及体格检查即可确诊,无需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但当诊断不明确或怀疑合并其他损伤时,可进行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等其他病变。
五、桡骨头半脱位的治疗
1.手法复位:是治疗桡骨头半脱位的主要方法,且操作简单,复位成功率高。医生一般通过手法轻柔地旋转前臂并屈伸肘关节,利用杠杆原理使脱出的桡骨头回纳至正常位置。复位成功时,常可感觉到或听到轻微的弹响声,患儿疼痛随即缓解,患肢可恢复正常活动。
2.固定:复位后一般无需特殊固定,但对于反复发生脱位的患儿,可使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23天,以限制活动,促进受损韧带修复。
六、桡骨头半脱位的预防
1.家长及监护人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长和监护人要避免突然牵拉小儿手臂,如牵手行走时要注意力度,穿衣、脱衣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因外力不当导致桡骨头半脱位。
2.加强看护:对于幼儿,要加强日常看护,避免其进行可能导致上肢突然受力的危险活动,如攀爬高处时突然坠落被牵拉上肢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低龄儿童,因其桡骨头及韧带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家长需格外小心。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提拉孩子手臂,一旦怀疑发生脱位,切勿自行反复尝试复位,以免造成进一步损伤,应及时就医。
2.对于有桡骨头半脱位病史的儿童,其再次发生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保护孩子的上肢,尽量避免可能引起脱位的动作。若孩子再次出现肘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