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髓炎早期症状
下颌骨骨髓炎症状分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有疼痛(常持续,咀嚼等时加剧)、肿胀(始于病变部位并扩散,皮肤隆起、温度升高、压痛)、牙齿松动(累及牙槽骨致支持结构破坏)、牙龈红肿溢脓;全身有发热(37.5℃38.5℃左右,儿童可能更明显且持续久)、乏力、食欲不振。不同人群需注意:儿童症状可能更明显且进展快,治疗要遵医嘱并关注颌骨发育;老年人身体机能差且常伴慢性病,除治疗骨髓炎还需控基础病,加强营养支持;长期吸烟、重体力劳动或常熬夜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有颌面部感染或口腔卫生不良史人群要注意口腔卫生和定期检查。
一、局部症状
1.疼痛:下颌骨骨髓炎早期,患者常感觉到下颌骨区域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这种疼痛一般是持续性的,且在咀嚼、说话或触碰下颌部位时,疼痛可能会加剧。这是由于炎症刺激下颌骨周围的神经组织所致。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等行为,家长需格外留意。
2.肿胀:炎症引发局部充血、渗出,进而导致下颌骨周围软组织出现肿胀。肿胀通常起始于病变部位,然后逐渐向周围扩散,早期可能局限于牙槽突、颌周等区域,外观上可见下颌部位皮肤隆起,且伴有皮肤温度升高,触之有压痛感。
3.牙齿松动:下颌骨骨髓炎若累及牙槽骨,会破坏牙槽骨对牙齿的支持结构,导致牙齿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早期牙齿松动可能不严重,但随着病情进展,松动度会逐渐增加,甚至可能影响患者正常的咀嚼功能。
4.牙龈变化:牙龈会出现红肿,有时还会伴有溢脓现象。这是因为炎症波及牙龈组织,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物积聚,进而出现红肿、溢脓。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在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这是由于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所致。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甚至体温可超过38.5℃,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2.乏力:炎症反应会消耗机体能量,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容易感到疲劳。
3.食欲不振:发热以及炎症介质对胃肠道的刺激,可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进食量减少,这在各个年龄段患者中都较为常见。长期食欲不振可能会影响患者营养摄入,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老年人的身体恢复都不利。
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下颌骨骨髓炎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家长若发现孩子下颌部位有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拒食、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对颌骨发育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下颌骨骨髓炎合并糖尿病,会影响炎症的控制和愈合。因此,老年人患下颌骨骨髓炎时,除了针对骨髓炎进行治疗,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较慢,治疗周期可能较长,需保持耐心,加强营养支持,以促进身体恢复。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吸烟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修复,应尽量戒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应适当调整工作和作息,保证充足休息,以利于病情恢复。
4.有相关病史人群:曾患过颌面部感染疾病或有口腔卫生不良史的人群,再次患下颌骨骨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平时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积极治疗口腔内潜在疾病,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