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牙周炎会传染吗
牙周炎本身不属传统传染病,但与其相关的细菌有传播性,存在间接“传染”可能。细菌可通过密切接触、唾液传播,不过接触者是否发病取决于自身易感性和口腔卫生习惯。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定期换牙刷、避免口对口亲密接触;采取公共卫生措施,如提倡分餐制、注意餐具消毒。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要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孕妇备孕前应处理口腔问题,孕期注重口腔卫生,勿自行用药;老年人重视口腔清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洗牙。
一、牙周炎是否会传染
牙周炎本身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病原体明确、可在个体间直接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但与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细菌,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从这个角度讲,牙周炎存在间接“传染”的可能。
1.细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传播:家庭成员之间共用餐具、水杯,或者亲吻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牙周致病菌的传播。研究发现,父母口腔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致病菌,可通过口对口喂食、亲吻等方式传播给婴幼儿。
唾液传播:在一些社交场景中,如多人共用餐具、餐具消毒不彻底等情况下,含有牙周致病菌的唾液可污染餐具,其他人使用后,细菌可能进入口腔,增加患牙周炎风险。有调查显示,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集体生活环境中,牙周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传播后的发病差异
虽然牙周致病菌可以传播,但并非所有接触到这些细菌的人都会患牙周炎。个体是否发病,取决于自身的易感性。例如,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人接触到少量牙周致病菌,自身免疫系统可将其清除,不引发牙周炎;而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者,接触致病菌后,更易引发牙周炎。此外,口腔卫生习惯也起关键作用,日常能做到正确刷牙、定期洗牙的人,即使接触了牙周致病菌,发病几率也相对较低。
二、预防牙周炎间接“传染”的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使用正确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能有效清除牙菌斑。饭后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
定期更换牙刷: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防止牙刷上滋生的细菌反复进入口腔。
避免口对口亲密接触:尤其对于婴幼儿,家长不要进行口对口喂食、亲吻等行为,降低婴幼儿感染牙周致病菌风险。
2.公共卫生措施
提倡分餐制:家庭聚餐或外出就餐时,尽量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唾液交叉污染。
注意餐具消毒:定期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如煮沸152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降低细菌传播几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易受细菌感染。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从儿童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用干净纱布或指套牙刷蘸清水轻轻擦拭牙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教会儿童正确刷牙方法。避免家长将自己口腔中的细菌传播给儿童,如不要用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定期带儿童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一般建议儿童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2.孕妇
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轻微的牙龈炎症可能加重。若孕妇接触牙周致病菌,更易引发牙周炎。因此,孕妇在备孕前应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和治疗,提前处理口腔问题。孕期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除正确刷牙外,可适当使用孕妇专用漱口水。
若孕期发生牙周炎,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因牙周炎严重发展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
3.老年人
老年人牙齿和牙周组织本身会出现生理性退变,加上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会增加患牙周炎风险。老年人应更加重视口腔卫生,除日常刷牙外,可使用牙线、牙缝刷等清洁工具,清洁牙齿邻面。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牙周炎发生几率。同时,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和洁治,一般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洗牙,保持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