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应该怎么治疗
第五跖骨骨折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无或轻度移位且关节面平整者,方法有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及药物辅助,固定期做足趾屈伸活动,拆除固定后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或伴严重软组织损伤者,常见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术后做好伤口护理,依医嘱逐步康复。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骨折愈合和塑形能力强,治疗选创伤小方法并关注固定情况;孕妇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避免影响胎儿的措施;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愈合慢,需治疗骨质疏松并防止二次损伤,关注疼痛感受。
一、非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适用于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且关节面保持平整的情况。如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差,若骨折情况符合上述标准,非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同时,对于一些生活方式较为简单,日常活动量不大的人群,非手术治疗也能满足其恢复需求。
2.具体方法
手法复位: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专业手法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复位效果。
固定:复位后,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将患足保持在功能位,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通过固定,可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固定期间,患者应注意观察足部皮肤情况,防止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药物辅助:可根据情况使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例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用人群和禁忌,如孕妇及对某些药物成分过敏者需禁用。
3.康复训练:固定期间,患者可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导致关节面不平整,或伴有其他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为了能尽快恢复正常运动功能,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以避免因骨折愈合不良影响日后生活。
2.常见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这种方法能提供较好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在X线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然后通过皮肤穿刺将克氏针等固定材料穿入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该方法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对医生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3.术后康复:术后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伤口护理,预防感染。一般在术后早期可进行足趾活动及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训练。康复过程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第五跖骨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强,但骨骼塑形能力也较强。因此,对于儿童骨折,即使是轻度移位,也需密切观察,因为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在固定期间,要注意儿童的依从性,防止因孩子好动导致固定装置松动或移位。
2.孕妇:孕妇发生第五跖骨骨折,治疗时需避免使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和检查手段。非手术治疗是主要选择,在固定时要选择对孕妇皮肤刺激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同时,孕妇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避免因活动不便对胎儿造成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骨折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方式改善骨质。在固定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导致跌倒等二次损伤。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给予适当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