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肌瘤是什么病
多发性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常见妇科良性肿瘤,子宫内存在两个及以上肌瘤。其病因与激素水平、遗传因素、干细胞学说有关。症状包括月经改变、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疼痛、不孕与流产等。诊断依靠妇科检查、超声、MRI、宫腔镜、腹腔镜等。治疗方式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及非侵入性治疗。特殊人群如年轻未育、围绝经期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需根据自身情况注意不同事项。
一、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定义
多发性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同时子宫内存在两个及以上的肌瘤。这些肌瘤大小、位置各异,可对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二、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病因
1.激素水平:雌激素和孕激素被认为是肌瘤生长的关键调节因素。肌瘤组织中这些激素受体含量较高,生育年龄女性激素水平相对较高,肌瘤更易发生发展,而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肌瘤多会萎缩变小。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多发性子宫肌瘤具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家族中有患子宫肌瘤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3.干细胞学说:有研究提出,子宫肌层干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异常分化,可能是肌瘤形成的起始步骤。
三、多发性子宫肌瘤的症状
1.月经改变:常见症状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2.腹部包块:肌瘤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于腹部触及质硬、不规则包块。
3.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困难;压迫输尿管可能引发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等泌尿系统问题。
4.疼痛: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不引起疼痛,但肌瘤发生红色样变、蒂扭转或合并子宫腺肌病时,可出现下腹部疼痛。
5.不孕与流产:肌瘤可影响宫腔形态、阻塞输卵管开口或压迫输卵管,阻碍受精卵着床或胚胎发育,增加不孕及流产风险。
四、多发性子宫肌瘤的诊断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医生可触及增大、不规则的子宫,初步判断肌瘤大小、位置、数目等。
2.超声检查:是诊断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常用且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准确性高。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大小、位置及有无变性的判断更精准,尤其适用于需与其他盆腔疾病鉴别或准备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
4.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黏膜下肌瘤的位置、大小等,同时可行活检。
5.腹腔镜检查:用于观察子宫表面及盆腔内情况,对浆膜下肌瘤诊断有帮助,还可在检查同时进行治疗。
五、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治疗
1.观察等待:肌瘤较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近绝经期女性,因绝经后肌瘤多可自行萎缩,可每3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肌瘤变化。
2.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米非司酮等。
3.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
子宫切除术:对于肌瘤较大、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存在恶变可能者,可行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
4.非侵入性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减少肌瘤血供,使肌瘤萎缩,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聚焦产生高温,破坏肌瘤组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六、多发性子宫肌瘤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未育女性:若发现多发性子宫肌瘤,应综合评估肌瘤大小、位置等。较小肌瘤且无症状者可定期复查,备孕前咨询医生,必要时手术剔除肌瘤,以降低不孕、流产风险。孕期密切监测肌瘤变化,因孕期激素水平升高,肌瘤可能增大,发生红色样变等,若出现腹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2.围绝经期女性:因绝经后肌瘤多会萎缩,若无明显症状可观察等待。但绝经后肌瘤仍增大或出现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需警惕恶变可能,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3.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等治疗风险。药物治疗时告知医生自身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