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骨折和肱骨髁上骨折有什么区别
肱骨内上髁骨折与肱骨髁上骨折在多方面存在区别。部位上,前者位于肱骨内上髁,是前臂屈肌等附着处,儿童该部位为骨骺;后者在肱骨髁上方23cm处。受伤机制上,前者多因前臂屈肌牵拉或肘关节外翻暴力;后者伸直型常因跌倒手掌着地,屈曲型多因跌倒肘后着地。临床表现上,前者肘部内侧痛肿、压痛局限,可能有尺神经损伤症状;后者肘部广泛痛肿、压痛,可出现畸形及血管损伤症状。影像学表现,X线及CT对两者骨折情况显示各有特点。治疗方法上,前者无移位或移位小尝试保守,否则手术;后者类似,严重移位或有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愈合快但易畸形愈合,老人愈合慢且合并基础病,患其他疾病人群会影响治疗康复,均需特殊关注。
一、部位区别
1.肱骨内上髁骨折:发生于肱骨内上髁部位,此部位是前臂屈肌及旋前圆肌的附着处。儿童时期,该部位为骨骺,易因牵拉等原因导致骨折,常见于青少年运动相关损伤。
2.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发生在肱骨髁上方23cm处,此处骨质相对薄弱,在儿童摔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髁上,易引发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类型。
二、受伤机制区别
1.肱骨内上髁骨折:多因前臂屈肌猛烈收缩牵拉所致,如青少年进行投掷等运动时,前臂肌肉突然强力收缩,可将肱骨内上髁撕脱。此外,肘关节的外翻暴力,使内侧副韧带紧张,也可能导致内上髁骨折。
2.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最为常见,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同时身体向前倾,产生的杠杆作用力使肱骨髁上薄弱处发生骨折。屈曲型骨折则相对少见,多为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暴力直接作用于肱骨髁上后方引起。
三、临床表现区别
1.肱骨内上髁骨折:肘部内侧出现明显疼痛、肿胀,压痛局限于肱骨内上髁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皮下淤血,严重时可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如手部尺侧感觉减退,环指、小指屈伸无力等。
2.肱骨髁上骨折:肘部疼痛、肿胀明显,整个肘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可出现畸形,如伸直型骨折可见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屈曲型骨折则表现为肘部向前突出。若损伤血管,可导致前臂缺血,出现手部发凉、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四、影像学表现区别
1.肱骨内上髁骨折:X线正位片可显示肱骨内上髁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侧位片有助于判断骨折块是否进入关节腔。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块的形态、位置等。
2.肱骨髁上骨折: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及程度。伸直型骨折可见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屈曲型骨折骨折线则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
五、治疗方法区别
1.肱骨内上髁骨折: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固定期间进行手指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有移位的骨折,若骨折块较小且未进入关节腔,可尝试手法复位后外固定;若骨折块较大或进入关节腔,或合并尺神经损伤,多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2.肱骨髁上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可行手法复位后石膏托或小夹板外固定。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时,需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手指、腕关节屈伸活动,去除外固定后逐渐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无论是肱骨内上髁骨折还是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容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肢体功能。因此,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及肢体发育情况,定期复查X线。家长需监督儿童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后愈合时间相对延长,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增加了治疗及康复的难度。治疗过程中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摔倒等二次损伤。
3.患有其他疾病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影响关节功能的疾病,可能导致肘部原有病变加重,影响骨折治疗及康复。此类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