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有什么表现
跟骨骨折症状表现多样,包括疼痛(因骨折破坏组织刺激神经,移动或负重时加剧,不同年龄段感知有别)、肿胀(软组织损伤出血与炎症渗出导致,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肥胖人群易掩盖)、畸形(骨折端移位致跟骨形态改变,不同性别略有差异)、功能障碍(影响站立行走,对特定人群影响大)、瘀斑(出血扩散至皮下形成,不同肤色人群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表述不清但愈合能力强,治疗需注意固定和心理;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骨折,恢复慢且易有并发症,要加强护理并考虑基础疾病;孕妇诊断治疗需谨慎,避免影响胎儿,康复时注意防二次伤害;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高,要控血糖防感染,关注足部变化。
一、症状表现
1.疼痛:跟骨骨折后,受伤部位会迅速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跟骨周围的骨膜、神经等组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这种疼痛在移动足跟、负重或触碰时会明显加剧。例如,患者试图站立或轻微活动脚部,疼痛程度会显著提升。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止,老年人因痛觉相对迟钝,可能表述疼痛程度不如实际严重,但仍会影响其日常活动。
2.肿胀: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同时机体的炎症反应会使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跟骨周围出现肿胀。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肿胀逐渐加重。肿胀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出血量等有关。严重骨折导致大量出血时,肿胀可能更为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对于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较厚,肿胀可能被掩盖一部分,但不能因此忽视肿胀情况。
3.畸形:部分跟骨骨折会导致跟骨形态改变,出现畸形。常见的如跟骨增宽、高度降低等。这是因为骨折端移位,破坏了跟骨原有的解剖结构。比如,粉碎性骨折时,骨折块可能向不同方向移位,使跟骨外观失去正常形态。医生通过观察足部外观,与健侧对比,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畸形。不同性别患者,因足部骨骼大小、形态略有差异,畸形表现可能稍有不同,但总体特征相似。
4.功能障碍:跟骨是人体站立和行走时重要的负重结构,骨折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行走时足跟不敢着地或只能跛行。这是由于骨折影响了跟骨的支撑和运动功能。对于运动员等对足部功能要求高的人群,功能障碍对其职业和生活影响极大;而对于老年人,可能进一步导致跌倒风险增加,引发其他并发症。
5.瘀斑:骨折周围软组织内的出血会逐渐扩散至皮下,形成瘀斑。一般在受伤后数天内出现,表现为皮肤表面青紫色斑块。瘀斑的范围和颜色深浅与出血量及出血扩散程度有关。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分解,形成含铁血黄素等物质,使皮肤颜色改变。对于皮肤较白的人群,瘀斑可能更明显,而肤色较深的人群,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跟骨骨折表现可能与成人略有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疼痛具体位置和程度,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是否不愿活动脚部、哭闹等。由于儿童骨骼愈合能力较强,若发现骨折后及时治疗,恢复相对较快。但儿童好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固定的稳定性,防止因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同时,要关注孩子心理状态,避免因受伤影响其正常心理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跟骨骨折可能在相对较轻的外力下发生。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后肿胀、疼痛可能恢复较慢,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因此,老年人骨折后要加强护理,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预防并发症。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孕妇:孕妇发生跟骨骨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谨慎。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需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治疗上,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在康复过程中,孕妇行动不便,要注意防止跌倒等二次伤害,家人应给予更多照顾和支持。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伤口愈合能力差,发生跟骨骨折后感染风险增加。因此,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若出现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处理。同时,糖尿病患者神经和血管功能可能受损,对疼痛、肿胀等感觉可能不敏感,要更加关注足部变化,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