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是怎么引起的
牙龈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生活习惯方面,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损伤牙龈细胞DNA,饮酒会使口腔黏膜受刺激且与吸烟有协同致癌作用,嚼槟榔会造成机械损伤并干扰细胞周期。口腔卫生与局部刺激因素中,不良口腔卫生致细菌毒素刺激牙龈,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长期摩擦易引发癌变。病毒感染上,高危型HPV可促使细胞恶性转化。遗传因素使有家族病史人群更易感,且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此外,年龄增长、男性、有口腔癌前病变病史也增加发病风险。老年人、吸烟饮酒人群、嚼槟榔人群及有家族病史人群需格外注意预防,定期口腔检查,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一、生活习惯因素
1.吸烟:吸烟是牙龈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直接损伤牙龈组织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增加患牙龈癌风险。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人群患牙龈癌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数倍。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
2.饮酒:酒精可能作为一种溶剂,促进其他致癌物质进入细胞,同时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也具有致癌性。长期酗酒会使口腔黏膜反复遭受刺激,降低口腔局部免疫力,进而增加牙龈癌发病风险。饮酒与吸烟具有协同作用,既吸烟又饮酒的人群,牙龈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仅吸烟或仅饮酒者。
3.嚼槟榔:槟榔纤维粗硬,长期咀嚼会造成牙龈和口腔黏膜机械性损伤,使黏膜反复破损、修复,增加细胞癌变几率。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还能促进上皮细胞凋亡,干扰细胞周期调控,促进癌前病变发展为牙龈癌。在一些有嚼槟榔习惯的地区,牙龈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二、口腔卫生与局部刺激因素
1.不良口腔卫生:口腔卫生不良时,牙菌斑、牙结石大量堆积,滋生的细菌产生毒素,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会使组织处于应激状态,增加细胞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从而逐渐诱导牙龈癌的发生。
2.残根残冠与不良修复体:锐利的残根残冠边缘、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长期摩擦、刺激牙龈,可造成局部创伤,形成慢性溃疡。若溃疡长期不愈合,反复刺激局部组织,可能促使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导致癌变。
三、病毒感染因素
1.人乳头瘤病毒(HPV):某些高危型HPV可感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病毒的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和调控机制,促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进而增加牙龈癌发病风险。研究发现,部分牙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HPV的存在。
四、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使个体对牙龈癌更易感。家族中有牙龈癌或其他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人群,携带特定遗传突变的概率相对较高,他们在相同的环境暴露下,患牙龈癌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不过,遗传因素通常并非单独作用,而是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增加发病风险。
五、其他因素
1.年龄:牙龈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同时长期累积的环境致癌因素作用也更为明显。
2.性别:男性患牙龈癌的几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比例相对较高有关。
3.既往病史:有口腔黏膜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病史的患者,发生牙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病变本身就是细胞异常增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癌症。
温馨提示:
1.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对牙龈癌相关症状可能不敏感,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可能影响治疗选择。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降低牙龈癌发病风险。一旦出现牙龈不明原因的肿物、溃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因害怕治疗复杂而延误病情。
2.吸烟饮酒人群:应尽早戒烟限酒,从源头上减少致癌因素暴露。若暂时无法完全戒除,应尽量减少吸烟量和饮酒频率,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3.嚼槟榔人群:应立即停止嚼槟榔习惯,嚼槟榔对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大且致癌风险高。停止嚼槟榔后,定期复查口腔情况,关注口腔黏膜恢复情况,预防牙龈癌发生。
4.有家族病史人群:此类人群遗传易感性较高,除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外,更应重视定期口腔检查,包括口腔视诊、影像学检查等,便于早期发现潜在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