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手术的后遗症
近视眼手术可能存在多种后遗症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角膜瓣相关后遗症有角膜瓣移位和褶皱,多因外力碰撞或制作、贴合不佳引发;干眼问题包括泪膜稳定性下降和睑板腺功能障碍,与手术切断角膜神经纤维及改变眼表结构有关;视力回退常因术后用眼习惯不良或角膜愈合反应异常;光学相关后遗症有眩光和光晕、对比敏感度下降,与夜间光线聚焦及角膜光学特性改变有关。特殊人群中,未成年人因眼球发育及自我护理问题、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和药物影响、有眼部或全身疾病患者因病情及手术相互影响,均需谨慎对待或先治疗疾病,经医生评估后再考虑手术。
一、角膜瓣相关后遗症
1.角膜瓣移位:在LASIK等需要制作角膜瓣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术后早期外力碰撞眼部,可能导致角膜瓣移位,影响视力。如一些患者术后未注意眼部防护,在洗脸、揉眼等过程中不慎触碰眼部,就可能引发此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严格遵医嘱护理的患者,角膜瓣移位发生率相对较低。
2.角膜瓣褶皱:同样多发生于角膜瓣手术。手术中角膜瓣制作不当,或者术后角膜瓣贴合不佳,会出现褶皱。轻微褶皱可能对视力影响较小,但严重时会造成视力模糊、重影等。有报道显示,早期技术不够成熟时,该后遗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技术改进,发生率有所下降。
二、干眼问题
1.泪膜稳定性下降:近视眼手术会切断部分角膜神经纤维,影响角膜知觉,导致泪液分泌反射性减少。同时,手术改变了眼表结构,使得泪膜的均匀分布受到影响。据统计,术后早期约有30%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表现为眼睛干涩、异物感、畏光等。一般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症状会逐渐缓解,但仍有少数患者干眼症状长期存在。
2.睑板腺功能障碍:手术前后眼表环境的改变,可能诱发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睑板腺分泌脂质异常,进一步破坏泪膜稳定性,加重干眼症状。睑板腺功能障碍在术后干眼患者中所占比例约为20%30%。
三、视力回退
1.术后用眼习惯不良:若患者术后仍然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疲劳,会促使近视再次发展,导致视力回退。比如一些患者术后经常熬夜看手机、电脑,不注意用眼休息,其视力回退风险明显增加。有研究追踪发现,术后保持良好用眼习惯的人群,视力回退发生率显著低于不良用眼习惯者。
2.角膜愈合反应:部分患者角膜愈合过程中,组织增生过度,引起角膜形态改变,从而导致屈光度改变,出现视力回退。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发生概率相对略高。
四、光学相关后遗症
1.眩光和光晕:夜间瞳孔散大时,周边切削区光线进入眼内,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就会产生眩光和光晕现象,影响夜间视力。尤其在暗环境下,患者看灯光周围会出现光圈,影响驾驶等夜间活动。一般术后早期较明显,部分患者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减轻,但少数患者可能长期存在。有研究表明,切削区直径大小与该后遗症发生有一定关联,合适的切削区设计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2.对比敏感度下降:手术改变了角膜的光学特性,可能使患者对不同对比度物体的分辨能力下降,比如在看低对比度的图像、文字时会觉得模糊。这种情况可能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视觉质量,如阅读、驾驶时对细节的分辨。相关研究发现,一些高阶像差增加的患者,对比敏感度下降更为明显。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眼球仍在发育阶段,近视度数不稳定,此时进行手术,术后近视度数再次增长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不建议未成年人进行近视眼手术。同时,未成年人自我护理能力相对较弱,术后可能无法很好地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增加后遗症发生风险。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女性身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影响眼表状态和角膜厚度等眼部参数,增加手术风险。此外,术后可能需要使用一些眼药水,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所以这两类人群不适合在该阶段进行手术。
3.有眼部疾病患者:如患有角膜炎、青光眼等眼部疾病,手术可能加重原有病情,且眼部疾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增加后遗症发生概率。需先对眼部疾病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经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4.有全身疾病患者: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手术伤口愈合可能受影响,增加感染风险。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术后感染及发生免疫相关并发症的几率可能增加。所以此类患者需在病情稳定、经医生综合评估后再考虑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