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出血和月经区别
黄体破裂出血与月经在多方面存在区别。黄体破裂出血常因黄体内压力升高或外力作用,在月经周期后半期突发,起病急,一侧下腹痛后可扩散至全腹,疼痛剧烈,多数无阴道出血或少量出血,出血多时有失血性休克症状;妇科检查宫颈举痛等,超声见附件包块及盆腔积液,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血βhCG一般阴性。治疗分保守与手术。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下腹坠胀隐痛,有规律阴道出血,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妇科、超声及血液检查多无异常,异常时可药物或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期、青春期、围绝经期及有腹部手术史女性,对此需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1.黄体破裂出血:在月经周期后半期,成熟卵泡排卵后形成黄体,若黄体内压力升高、受到外力作用(如腹部受到撞击、剧烈运动、性交等),可能导致黄体破裂,引起出血。血液可积聚在盆腔,严重时可进入腹腔。
2.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分泌及脱落,形成月经。
二、症状区别
1.腹痛特点
黄体破裂出血:起病急骤,多在月经周期后半期突发一侧下腹部剧痛,呈持续性,随后可能因血液刺激腹膜,疼痛扩散至全腹。疼痛程度常较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
月经:多数女性为下腹坠胀、隐痛,一般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较为明显,随后逐渐减轻。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女性疼痛较严重,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阴道出血情况
黄体破裂出血:多数患者无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一般不超过月经量。这是因为黄体破裂主要是腹腔内出血,而非子宫内膜脱落导致的阴道出血。
月经:有规律的阴道出血,出血时间通常为28天,平均46天,出血量一般在2060毫升,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
3.全身症状
黄体破裂出血:若出血量较多,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
月经: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部分女性在经期可能出现轻度乏力、嗜睡、情绪改变等,多不影响正常生活。
三、检查鉴别
1.妇科检查
黄体破裂出血:宫颈举痛、摇摆痛明显,后穹窿饱满、触痛,子宫一侧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包块,压痛明显。
月经:一般子宫大小、位置正常,附件区无压痛及包块。
2.超声检查
黄体破裂出血:超声可见附件区有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包块,盆腔内有积液,积液量与出血量相关。若出血量多,腹腔内也可见游离液体。
月经:超声下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或分泌期改变,无附件区包块及盆腔积液(排除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3.血液检查
黄体破裂出血: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失血;血βhCG一般为阴性(排除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情况)。
月经: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血βhCG阴性。
四、治疗方式区别
1.黄体破裂出血
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内出血量少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变化,给予止血药物等。
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腹腔内出血量大或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进行手术。手术方式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目的是止血并清除腹腔内积血。
2.月经:正常月经无需特殊治疗。但对于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伴有严重痛经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如短效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器质性病变患者,可能需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育龄期女性:若出现月经周期后半期突发腹痛,应高度警惕黄体破裂可能,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性生活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撞击。已确诊黄体破裂者,治疗后应注意休息,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性生活,以免再次破裂。
2.青春期女性:初潮后月经可能不规律,若出现经期腹痛、月经量异常等情况,不要自行判断,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就医。学习月经相关知识,了解正常月经情况,做好经期卫生。
3.围绝经期女性:此阶段月经可能出现紊乱,若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除考虑月经相关问题外,还需警惕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癌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
4.有腹部手术史女性:此类女性发生黄体破裂时,可能因腹腔粘连导致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增加。若出现腹痛等可疑症状,应详细告知医生手术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