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等部位慢性疾病,去除病因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二是局部治疗,单纯型引流通畅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分泌物黏稠时先以过氧化氢清洗再滴药;骨疡型引流通畅局部用抗生素并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则手术;胆脂瘤型确诊后尽早手术。三是全身治疗,急性发作时全身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症状明显者注意休息及支持治疗。四是特殊人群,儿童咽鼓管特点致易患中耳炎,用药要谨慎并注意耳部护理;老年人抵抗力弱易迁延不愈且易有并发症,要遵医嘱复查,注意基础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孕妇用药需谨慎,预防感染;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告知过敏史,用药注意过敏反应。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喉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去除引起中耳炎的病因,防止炎症反复刺激中耳。因为鼻腔、鼻窦等部位的炎症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持续的炎症刺激会阻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恢复。
二、局部治疗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
引流通畅者,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直接作用于中耳炎症部位,抑制或杀灭细菌,减轻炎症。
分泌物黏稠、量多不易引流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及鼓室,清洗后拭干,再滴入抗生素滴耳液。过氧化氢可分解产生新生氧,有杀菌、清洁和除臭作用,能有效清除脓性分泌物,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2.骨疡型
引流通畅者,可局部应用抗生素,并定期复查。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应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以防止炎症扩散引发严重并发症。
常见手术方式有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等。乳突根治术能彻底清除中耳及乳突内的病变组织,鼓室成形术则可在清除病变的同时,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提高听力。
3.胆脂瘤型
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因为胆脂瘤具有侵袭性,可破坏周围骨质,导致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面瘫等。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及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同时尽可能重建听力。
三、全身治疗
1.急性发作时,可根据病情全身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散,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医生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对于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头痛、乏力等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支持治疗,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利于病情恢复。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的咽鼓管短、平、宽,更易受鼻腔、鼻窦炎症影响引发中耳炎。家长应特别关注儿童的耳部症状,如耳痛、耳鸣、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以防对儿童听力造成不可逆损伤。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操作,避免操作不当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在儿童感冒、患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时,要积极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中耳。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迁延不愈,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部分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中耳炎时,要告知医生自身基础疾病及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中耳炎的愈合,需积极控制血糖。
老年人听力可能已有不同程度下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进一步加重听力损失。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听力变化,必要时可佩戴助听器,提高生活质量。
3.孕妇
孕妇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应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孕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减少中耳炎发作的风险。
若孕妇出现耳部不适,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确保母婴安全。
4.过敏体质者
过敏体质者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时,更易发生过敏反应。在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