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糜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窦糜烂的病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易钻透胃黏膜致胃窦糜烂,感染率高地区发病率偏高;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糖皮质激素影响胃黏膜保护功能;胃酸分泌异常,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发;饮食因素,长期酗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损伤胃黏膜;应激因素,严重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失调致胃窦糜烂;其他因素,如胆汁反流、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龄增长使胃黏膜修复防御功能减退。此外,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在胃窦糜烂防治上各有注意事项。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窦糜烂密切相关。它凭借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窦黏膜的防御屏障,进而引发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就可能导致胃窦糜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地区,胃窦糜烂的发病率也相对偏高。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应用广泛。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易受损,增加胃窦糜烂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胃窦糜烂发生率较未服用者显著升高。
2.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胃黏液分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从而引发胃窦糜烂。
三、胃酸分泌异常
1.胃酸分泌过多:当胃内的壁细胞分泌胃酸功能亢进时,过高浓度的胃酸会对胃窦黏膜产生侵蚀作用。因为胃窦黏膜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超出其自身的防御和修复能力,就容易出现糜烂。例如在一些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可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增加胃窦糜烂的可能性。
2.胃酸分泌过少:虽然胃酸分泌过多常被关注,但胃酸分泌过少也会有影响。胃酸过少时,胃的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滋生细菌,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损伤胃窦黏膜,引发糜烂。
四、饮食因素
1.长期酗酒:酒精可直接刺激胃窦黏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受损。同时,酒精还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对胃窦黏膜的损伤。有研究指出,酗酒人群胃窦糜烂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2.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会对胃窦黏膜产生直接刺激,长期摄入易引起胃窦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糜烂。
五、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同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又使胃酸分泌增加,最终导致胃窦糜烂。
六、其他因素
1.胆汁反流:正常情况下,胆汁是从肝脏分泌后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但当某些原因(如胃肠动力紊乱等)导致胆汁反流至胃内时,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会破坏胃窦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窦黏膜易受胃酸等攻击,从而引发糜烂。
2.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等,进而影响胃窦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胃窦糜烂的发生几率。
3.年龄因素: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同时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较多,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患胃窦糜烂的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胃黏膜相对较娇嫩,免疫系统也不完善。如果儿童出现腹痛、腹胀等疑似胃窦糜烂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零食,规律进餐。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当饮食对胃黏膜的损伤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
2.孕妇: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用药需格外谨慎。若孕妇出现胃窦糜烂相关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在治疗上,优先采取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法,如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如果正在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应告知医生,评估是否可以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预防胃黏膜损伤的措施,如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同时,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过饱或过饥,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胃窦糜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