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能不能做种植牙
牙龈萎缩患者能否做种植牙需综合判断。依据牙龈萎缩程度,轻度且牙槽骨吸收不明显可种植,中重度则常需先做骨增量手术;就牙龈萎缩原因,牙周炎活动期需先控制炎症,机械性刺激和不良修复体致萎缩在相应处理后评估能否种植;患者自身口腔条件方面,口腔卫生习惯差及全身疾病控制不佳时种植风险高。此外,老年人要控制全身性疾病,青少年生长发育未完成不建议种植,孕妇孕期不宜种植,分别需在相应阶段后再考虑。
一、牙龈萎缩能否做种植牙需综合判断
牙龈萎缩患者能否进行种植牙,不能一概而论,需依据牙龈萎缩的程度、原因及患者自身口腔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1.牙龈萎缩程度
轻度牙龈萎缩:如果牙龈萎缩程度较轻,牙槽骨吸收不明显,剩余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能够满足种植体的植入要求,一般是可以进行种植牙的。研究表明,轻度牙龈萎缩(牙龈退缩不超过2mm,牙槽骨吸收在根长的1/3以内),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长期成功率也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下,种植后通过一些辅助治疗,如引导组织再生术等,可以促进牙龈组织的恢复,提高种植牙的长期效果。
中重度牙龈萎缩:当牙龈萎缩达到中重度,牙槽骨吸收较多,剩余牙槽骨量不足,会导致种植体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稳定性,此时直接种植牙失败风险较高。有研究显示,中重度牙龈萎缩(牙龈退缩超过2mm,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3),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种植失败率可高达30%50%。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先进行骨增量手术,如引导骨再生术、上颌窦提升术等增加牙槽骨量,待牙槽骨条件改善后,再评估是否适合种植牙。
2.牙龈萎缩原因
牙周炎导致的牙龈萎缩:这是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若牙周炎处于活动期,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此时种植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导致种植失败。临床研究表明,活动期牙周炎患者种植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比牙周健康者高58倍。所以,必须先对牙周炎进行系统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待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病情稳定36个月后,再评估能否种植牙。
刷牙方式不当等机械性刺激导致的牙龈萎缩:对于因刷牙用力过大、使用硬毛牙刷等机械性刺激引起的牙龈萎缩,如果牙槽骨吸收不严重,在纠正不良刷牙习惯后,可以考虑种植牙。同时,种植前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牙龈软组织的处理,如牙龈成形术等,以改善牙龈的形态和质量,提高种植牙的美观和功能。
不良修复体导致的牙龈萎缩: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可压迫牙龈,导致牙龈萎缩。这种情况下,需先拆除不良修复体,待牙龈组织恢复一段时间后,再评估牙槽骨及牙龈条件,决定是否能种植牙。一般观察23个月,若牙龈炎症消退,牙槽骨无进一步吸收,可考虑种植。
3.患者自身口腔条件
口腔卫生习惯:患者口腔卫生习惯良好,能有效保持口腔清洁,可降低种植后感染的风险,有利于种植牙的长期稳定。反之,若患者口腔卫生差,种植后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影响种植效果。研究发现,口腔卫生差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比口腔卫生良好者高46倍。因此,在种植牙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确保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使用牙线、漱口等方法后,再考虑种植。
全身健康状况: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对种植牙也有影响。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种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种植后感染的风险增加,种植体愈合延迟,种植失败率升高。对于这类患者,需先将全身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以下,再由多学科医生共同评估能否进行种植牙手术。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牙龈萎缩较为常见,且常伴有多种全身性疾病。在考虑种植牙时,首先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确保手术安全。同时,由于老年人牙槽骨骨质相对疏松,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可能稍差,术后愈合时间可能延长。因此,术后需更加注意口腔卫生,遵循医生的复诊要求,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不建议在生长发育未完成时进行种植牙。因为青少年的颌骨仍在生长变化,过早种植可能导致种植体与颌骨发育不协调,影响种植效果及面部美观。如果青少年因特殊原因导致牙齿缺失,可先采用过渡性修复方式,如活动义齿等,待生长发育基本完成,一般女性1820岁,男性2022岁后,再根据口腔具体情况考虑种植牙。
3.孕妇:孕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不适合进行种植牙手术。种植牙手术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及术后可能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这些操作和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而且,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易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等口腔问题,增加种植后感染的风险。建议孕妇在分娩后,身体恢复正常,一般产后36个月,再考虑种植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