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时候肛门出血怎么回事
大便时肛门出血原因多样,痔疮常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与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肛裂便血少且伴剧痛,因大便干结等引发;直肠息肉便血无痛、量少,家族遗传有影响;直肠癌血与粪便混合、色暗红,中老年人高发;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有腹泻、脓血便等症状;还有肠道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致便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清洁护理;药物治疗,依不同病因选相应药物;手术治疗,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便血多因肛裂、直肠息肉,家长需关注并及时就医;孕妇便血先调生活方式,严重时就医并告知怀孕情况;老年人便血要全面检查,注意基础疾病控制和营养补充。
一、大便时肛门出血的原因
1.痔疮:是常见原因。内痔通常以便血为主要症状,便血特点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轻者仅在便纸上见血,重者呈喷射状出血。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久坐久站、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女性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使痔静脉回流受阻,痔疮发生率增加且易出现便血。老年人因肠道功能减退,便秘情况较多,也易患痔疮并出现便血。
2.肛裂:多由大便干结、排便用力等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小溃疡。便血时量较少,常伴有剧烈疼痛,尤其在排便时疼痛明显加剧,便后可缓解,但再次排便又会疼痛。儿童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致大便干结,易引发肛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长期便秘也易患肛裂。
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便血一般为无痛性,颜色鲜红,量较少,有时粪便表面带血,也可随大便脱出肛门外。家族遗传因素在直肠息肉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病史人群患病风险增加。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便血时,直肠息肉是需考虑的原因之一。
4.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便血,血多与粪便混合,色暗红,常伴有黏液,同时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变形)、腹痛、腹胀、消瘦等症状。中老年人是直肠癌高发人群,长期吸烟、饮酒,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患直肠癌风险更高。
5.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便血程度不一,轻者仅为少量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人群多见。克罗恩病也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症状,好发于青壮年。
6.其他原因:
肠道血管畸形:可因血管破裂出血,便血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量多少不定。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畸形发生率增加。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全身皮肤黏膜包括肠道黏膜易出血,表现为便血,常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发病。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便血,都应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避免久坐久站,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对于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痔疮、肛裂导致便血者,改善生活方式可缓解症状。孕妇应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清洁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可防止感染,促进肛裂、痔疮等局部病变愈合。儿童皮肤娇嫩,清洗时动作要轻柔。
2.药物治疗:
痔疮:可使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能缓解局部症状。
肛裂:可使用促进创面愈合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局部止痛药物。
炎症性肠病:根据病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痔疮:当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裂:对于慢性肛裂,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
直肠息肉:一般建议在内镜下切除息肉,以防恶变。
直肠癌: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可选择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便血多因肛裂、直肠息肉等引起。发现便血后,家长不要过度惊慌,应仔细观察便血颜色、量及伴随症状,如有无哭闹、腹痛等。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因延误治疗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孩子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2.孕妇:孕期出现便血,因处于特殊生理时期,用药需谨慎。应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结构等。若便血严重,必须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便血可能是多种疾病导致,且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一旦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排除恶性疾病可能。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避免因治疗便血影响基础疾病病情。同时,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差,治疗后要注意营养补充,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