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和趾疣都是由于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感染HPV病毒等原因引起的,主要症状分别为行走时疼痛的角质栓、针尖至豌豆大小的丘疹,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如使用鸡眼贴、咪喹莫特乳膏等)和药物治疗(如使用水杨酸软膏、干扰素等),预防方法分别为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等。
1.病因
鸡眼:主要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或摩擦,导致角质层增厚并嵌入皮肤内形成的圆锥形角质栓。好发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与鞋子不合脚、足部畸形等因素有关。
趾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常见于足底、趾间等部位,与皮肤外伤、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2.症状
鸡眼:通常为黄豆大小,稍高于皮肤,中央呈浅黄色,周围颜色深一些,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疣体角质栓尖端嵌入真皮,因为其尖端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时引起疼痛。
趾疣:初期为针尖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到豌豆大小,因为角质栓较厚,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灰黄或污灰色,境界清楚,疣体的角质物嵌入真皮时,外周有一稍带黄色的环,这就是所谓的“镶嵌疣”。
3.治疗
鸡眼:
非药物治疗:使用鸡眼贴、水杨酸软膏等药物腐蚀鸡眼,或者使用液氮冷冻、激光等物理方法去除鸡眼。
药物治疗:如果鸡眼症状严重,或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鸡眼膏、水杨酸软膏等药物。
趾疣:
非药物治疗: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氟尿嘧啶软膏等药物涂抹疣体,或者使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方法去除疣体。
药物治疗:如果趾疣症状严重,或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干扰素、胸腺肽等药物。
4.预防
鸡眼: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注意足部卫生,定期修剪指甲。
趾疣: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浴巾等物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疣体,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