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脱垂症怎么回事
胃黏膜脱垂症是指胃窦部黏膜脱垂到十二指肠壶腹部,主要病因有炎症、水肿、胃黏膜萎缩、胃窦部蠕动亢进等,主要症状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胃窦部炎症、水肿: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窦部黏膜水肿,可为脱垂的基础。
2.胃黏膜萎缩:胃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分离,易被拉长而脱垂。
3.胃窦部蠕动亢进:胃窦部蠕动增强,将黏膜皱襞送到十二指肠壶腹部,形成胃黏膜脱垂。
4.其他: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等,也可导致胃黏膜脱垂。
胃黏膜脱垂症的主要症状有:
1.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无明显节律性,可伴有腹胀、嗳气等。
2.上消化道出血:常为间歇性出血,量一般不多。
3.恶心、呕吐:多在进食后发生。
胃黏膜脱垂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可明确脱垂的程度和部位。此外,X线钡餐检查也可帮助诊断。
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一般治疗: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以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胃黏膜脱垂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2.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3.定期复查:对于胃黏膜脱垂症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以了解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胃黏膜脱垂症较为少见,且多为原发性。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上腹部疼痛、呕吐为主要症状,有时可伴有黑便。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胃黏膜脱垂症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