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儿童常见肺部感染性疾病,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等,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复发等情况。预防支原体肺炎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增强孩子免疫力、接种疫苗等。
一、概述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2-6岁的学龄前儿童最为多见。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等。
二、病因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大小为200nm,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清除病原体,但在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也会导致肺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三、症状
1.发热:大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发热可持续2-3周。
2.咳嗽: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有黏稠痰液,少数病例可类似百日咳样阵咳。
3.喘息: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呼吸困难。
4.其他症状: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头痛、咽痛、肌肉疼痛、腹泻等症状。
四、检查
1.血液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2.病原学检查:包括肺炎支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等。其中,血清学检查是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方法。
3.胸部X线检查:可表现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可相互融合。
4.其他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儿的心脏情况。
五、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六、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2.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咳嗽剧烈时可给予止咳治疗等。
3.抗菌药物治疗: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关键。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
4.其他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等,可用于病情严重的患儿。
七、预后
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复发等情况。
八、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
3.增强孩子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4.接种疫苗:目前国内已有肺炎支原体疫苗上市,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