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怎么办
小儿遗尿的评估、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如下:评估与诊断方面,需详细采集病史,涵盖遗尿各相关因素及可能病史,做全面体格检查,尤其关注泌尿和神经系统,还需借助尿常规、超声等辅助检查排查病变。治疗方法上,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合理饮水、膀胱功能训练及夜间唤醒训练;给予心理支持,避免责备小儿;药物治疗可在必要时使用去氨加压素。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年龄小患儿训练要耐心引导,关注反应;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注意卫生,防感染复发;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要与神经科医生共同评估治疗方案。
一、评估与诊断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遗尿开始时间、频率,是否有家族史,小儿日常饮水习惯、睡前液体摄入量、睡眠深度等生活方式因素。同时,关注小儿近期心理状态,有无生活事件应激,如入学、家庭变故等。此外,询问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病史,排查可能的器质性病变。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必不可少,尤其注意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检查。查看外生殖器有无畸形,脊柱有无隐性脊柱裂等异常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可排除泌尿系统感染;超声检查泌尿系统,查看肾脏、膀胱等结构有无异常;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可能需进行腰骶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脊髓栓系等神经系统问题。
二、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小儿每日有足够且规律的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白天过度疲劳,减少因疲劳导致睡眠过深而出现遗尿。
合理饮水: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水分摄入,但晚餐后逐渐减少液体摄入,尤其是睡前23小时尽量不再饮水。
膀胱功能训练:鼓励小儿白天适当憋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以增加膀胱容量。例如,在有尿意时,尝试憋几分钟后再排尿,逐渐延长憋尿时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憋尿造成膀胱损伤。
夜间唤醒训练:家长可根据小儿平时尿床的时间规律,提前唤醒小儿排尿,逐渐建立夜间排尿反射。开始时可在预计尿床时间前半小时唤醒,随着训练进展,逐渐延长唤醒间隔时间。
2.心理支持:遗尿可能给小儿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避免责备、惩罚小儿,防止加重其心理负担。可通过鼓励、奖励等方式,增强小儿战胜遗尿的信心。
3.药物治疗:对于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支持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常用药物如去氨加压素等,它可减少夜间尿液生成,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和夜间唤醒训练时,家长要耐心引导,避免强迫,防止给小儿造成心理伤害。同时,因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家长需更加密切关注训练进展及小儿反应。
2.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儿,在治疗遗尿过程中,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复发,加重遗尿症状。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3.对于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患儿,在治疗遗尿时,需与神经科医生共同评估治疗方案。因神经系统问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神经系统病变对遗尿治疗的潜在影响,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