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怎么办
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分摄入、注意会阴部清洁、保证休息与营养;药物治疗以选用敏感抗生素为主,还可对症处理发热、疼痛等症状;预防需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注意排尿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特殊人群中,新生儿症状不典型且用药需谨慎,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要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儿童尿路感染风险高,要关注健康并积极治疗基础病。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一般治疗
1.增加水分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多排尿,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与繁殖的机会,从而缓解症状并促进感染的恢复。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轻尿路刺激症状。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家长需耐心少量多次喂水。
2.注意会阴部清洁: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尤其是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以防止粪便污染尿道。女宝宝由于尿道短且直,更易受到污染,需特别注意。对于已能自主清洁的儿童,应教导正确的清洁方法。日常可使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3.休息与营养: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在饮食方面,提供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发热的患儿,应根据体温情况及时调整衣物,避免捂汗。
二、小儿尿路感染的药物治疗
1.抗生素: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未明确病原菌时,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之后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常见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用药疗程需足够,以免复发。例如,急性膀胱炎疗程通常为37天,急性肾盂肾炎疗程一般为1014天。不同年龄阶段,用药选择和疗程可能存在差异,如新生儿尿路感染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抗生素,且疗程相对较长。
2.对症治疗药物:对于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的患儿,可适当使用药物对症处理。如发热时,体温超过38.5℃且患儿伴有明显不适,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对于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可酌情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教导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女宝宝应从前向后清洗会阴部,男宝宝需注意清洗包皮垢。尽早训练儿童自主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
2.注意排尿习惯:鼓励儿童养成规律排尿的习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对于穿开裆裤的婴幼儿,要注意避免其坐在不干净的地方玩耍,减少尿道感染的风险。
3.增强机体抵抗力: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尿路感染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吃奶差、哭声弱等非特异性症状。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用药需更加谨慎,务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2.幼儿: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时,可能无法准确表述,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是否排尿时哭闹、频繁去厕所等。在护理过程中,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因不适而抗拒治疗。同时,由于幼儿好动,要注意防止其因玩耍导致留置尿管等引流装置移位或脱出。
3.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的儿童,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定期带孩子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一旦发生尿路感染,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尿路感染,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