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相关信息,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指出女性、尿路梗阻、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是导致尿感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治疗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尿感的发生。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1.病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其他病原体:还有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链球菌等。
2.危险因素
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可导致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可反流至肾盂,引起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患者,容易发生尿感。
医源性因素: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可将细菌带入尿路。
性别和年龄:女性尿道短而宽,尿道口与肛门相邻,易发生感染;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尿感。
其他:尿道口周围或盆腔有炎症、性生活活跃等也可增加尿感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膀胱炎
尿频、尿急、尿痛: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加,每次尿量减少,排尿时有烧灼感或疼痛。
耻骨上区不适:常伴有下腹部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或会阴部。
尿液混浊:可有肉眼血尿。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2.肾盂肾炎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多在38℃以上。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等。
体征: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有压痛,肾区有叩击痛。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药敏试验等,可明确病原体及药敏情况。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
2.影像学检查
B超:可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的情况。
X线:如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了解尿路有无梗阻。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刷尿道。
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2.抗菌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急性膀胱炎可口服抗菌药物,急性肾盂肾炎一般需静脉滴注抗菌药物。
3.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剧烈腰痛者可给予镇痛药物。
五、预防
1.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可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滋生。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内裤,尤其是在性生活前后。
3.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要憋尿。
4.及时治疗尿路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等,防止感染上行。
5.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妇发生尿感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
2.儿童
儿童尿感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容易被忽视。
对于2岁以下的女童,应注意尿道口的清洁。
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尿感,且症状不典型。
治疗时应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尿感。
总之,泌尿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肾盂肾炎等并发症。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并注意个人卫生,可有效控制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