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原因
病理性骨折的原因包括骨骼疾病、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且不同特殊人群需重点防范。骨骼疾病中,骨质疏松因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疾病或用药致骨量丢失引发;骨肿瘤分原发与转移,侵蚀破坏骨组织;骨髓炎致骨质脱钙、疏松。全身性疾病方面,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影响骨代谢,营养代谢性疾病如维生素D或蛋白质缺乏影响骨矿化与基质合成。其他因素有药物副作用和长期局部放射治疗。老年人、儿童、女性及患慢性疾病人群要针对自身特点,从饮食、运动、治疗、用药等方面做好病理性骨折的防范。
一、骨骼疾病
1.骨质疏松:是病理性骨折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骨折。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会加速骨量丢失,增加骨折风险。
2.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肿瘤细胞侵蚀破坏骨组织,使骨质变得脆弱。转移性骨肿瘤多由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骨所致,破坏骨小梁结构,导致骨皮质变薄、髓腔扩大,大大降低骨的承载能力,易引发骨折。
3.骨髓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引起炎症反应。炎症长期存在会破坏骨组织,导致骨质脱钙、疏松,局部骨质强度下降,从而引发病理性骨折。如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反复化脓感染,使骨组织不断被破坏。
二、全身性疾病
1.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促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导致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增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胶原蛋白合成,影响骨基质形成,同时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肠道钙吸收,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2.营养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的矿化过程,使骨软化,在负重和轻微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常见于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影响骨基质合成,导致骨的韧性降低,脆性增加,也易引发骨折。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基质合成,同时增加钙磷排泄,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可诱导肝药酶,加速维生素D代谢,影响钙吸收和骨矿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软化,进而引发病理性骨折。
2.物理因素:长期局部放射治疗,射线会直接损伤骨细胞,破坏骨组织的正常代谢,导致骨的修复能力下降,骨质逐渐疏松,增加骨折的可能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本身就易患骨质疏松,要特别警惕病理性骨折。日常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多晒太阳,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干预措施。因老年人多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复杂,要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因药物副作用增加骨折风险。
2.儿童: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对营养需求高。家长要保证孩子饮食均衡,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若孩子患骨髓炎等疾病,需及时规范治疗,避免炎症迁延不愈影响骨骼发育和导致病理性骨折。儿童骨骼可塑性强,发生病理性骨折后,治疗过程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减少对骨骼生长的不良影响。
3.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增加。除注意饮食和运动外,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或使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等活动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用力不当等引发轻微外力下的骨折。
4.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如患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要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复查,防止病情进展影响骨骼健康。因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了解药物对骨骼的影响,与医生沟通,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