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环状胰腺
环状胰腺是先天性胰腺发育畸形,胰腺组织环状包绕十二指肠降段致其梗阻。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新生儿多在出生1周内出现含或不含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腹胀等;儿童及成人症状不典型,有间歇性腹痛、呕吐、体重减轻等,部分有黄疸。诊断依靠腹部X线平片(新生儿“双泡征”等)、超声、CT、MRI及消化道造影等。治疗以手术为主,如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同时需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新生儿手术耐受性差,术后要密切监测、做好护理与喂养;儿童术后营养支持重要,要适当活动并定期复查;成人术后需改变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并遵医嘱复查。
一、环状胰腺定义
环状胰腺是一种先天性胰腺发育畸形,胰腺组织呈环状或钳状包绕十二指肠降段,通常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这一异常结构会导致十二指肠不同程度的梗阻。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胰腺始基在围绕十二指肠生长迁移时出现异常,未能完全迁移至背侧与背侧胰腺融合,从而形成环状结构,包裹十二指肠。
二、环状胰腺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多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症状,主要为呕吐,呈喷射性,不含胆汁,是由于十二指肠近段梗阻所致。若梗阻部位在壶腹远端,则呕吐物含胆汁。同时,患儿还可能出现腹胀,以中上腹为主,可见胃型及蠕动波,部分患儿会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期:症状相对不典型,可间歇性发作。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进食后加重,可能与食物刺激导致十二指肠蠕动增强,而环状胰腺压迫加重有关。也会出现呕吐,程度较新生儿期轻,发作频率不定。长期可导致体重减轻、消化不良等,影响生长发育(儿童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与环状胰腺压迫胆总管下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有关。
三、环状胰腺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新生儿期可见典型的“双泡征”,即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扩张充气,形成两个液平面,提示十二指肠梗阻。儿童及成人期,腹部X线平片可能仅显示胃及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积气等间接征象。
腹部超声:可观察到胰腺组织环绕十二指肠,同时能评估十二指肠梗阻程度,如肠管扩张情况。还可了解胰腺本身的形态、回声等情况,判断有无合并胰腺炎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环状胰腺的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明确十二指肠受压程度及狭窄部位,对于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增强CT可进一步观察胰腺组织血供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同样可清晰显示环状胰腺与十二指肠、胆管等结构的关系,尤其在评估有无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方面有优势。
2.消化道造影:口服或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可显示十二指肠降段局限性狭窄,呈“鼠尾状”改变,狭窄段黏膜皱襞形态正常,上方十二指肠及胃扩张。
四、环状胰腺的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及出现急性梗阻症状者,应尽早手术。常见手术方式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绕过梗阻部位,恢复肠道通畅;也可选择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扩大十二指肠狭窄段内径。对于合并其他畸形者,需同时处理。
2.支持治疗:无论是否手术,在治疗过程中都需进行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压力;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外营养保证患儿营养需求,对于能耐受肠内营养者,尽早实施肠内营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高。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严格做好切口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喂养方面,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少量开始,根据消化情况逐渐增加奶量。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营养支持尤为重要。除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摄入外,还需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补充。鼓励患儿适当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影响吻合口愈合。定期复查,了解生长发育情况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3.成人:成人患者术后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肠道刺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有无远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狭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