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干骨折应该怎么处理
胫腓骨干骨折的处理包括急救、医院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救时若有出血先压迫止血,再就地取材固定,转运要平稳。医院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稳定型或不耐受手术者,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和手术(适用于不稳定型或合并损伤者,有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中后三期,早期肌肉等长收缩及未固定关节活动,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及适当负重训练,后期加强力量和功能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选创伤小方法防骺板损伤,老年人要治基础病防并发症,康复循序渐进,孕妇治疗方案需谨慎,非手术选影响小的固定,手术选孕中期,康复防腹部受压。
一、急救处理
1.止血:若骨折处有明显出血,可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等压迫伤口止血,避免直接触碰伤口,防止感染。
2.固定:在等待医疗救援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骨折部位移动。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等,将其放置在骨折肢体的内外侧,用绷带或布条等进行简单固定,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骨折端活动,减轻疼痛,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
3.转运:转运过程要平稳,尽量避免颠簸,防止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对于怀疑有胫腓骨干骨折的患者,应尽快送往有条件进行正规治疗的医院。
二、医院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稳定型骨折,如不完全骨折、无移位的骨折,或患者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如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手法复位后,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肢体肿胀情况、皮肤颜色及感觉等,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损伤。同时,患者需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如粉碎性骨折、伴有明显移位的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年轻且对肢体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手术治疗能更好恢复肢体功能。
手术方式:
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钢板固定在骨表面,用螺钉将钢板与骨骼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此方法固定牢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髓内钉固定:在骨髓腔内插入髓内钉,通过锁钉固定骨折两端,提供稳定的支撑。髓内钉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较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常用于长管状骨骨折,如胫腓骨干骨折。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外固定后即可开始,主要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即大腿肌肉用力绷紧但关节不活动,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每组2030次,每天34组。此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活动等。
2.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伤后46周左右,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练习,可借助CPM机(持续被动运动机)辅助训练,逐渐增加活动角度。同时,可进行适当的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加强肢体的力量训练和功能训练,如进行蹲起、踮脚尖等练习,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恢复正常的行走、跑跳等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骨骼塑形能力强,轻微的成角畸形在生长过程中可能自行矫正。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方法,避免损伤骺板影响骨骼生长。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训练对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长期卧床并发症。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
3.孕妇:孕妇发生胫腓骨干骨折后,治疗方案需谨慎选择。非手术治疗尽量采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若需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麻醉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在孕中期进行手术,此阶段胎儿相对稳定。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身体反应,避免因训练导致腹部受压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