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梗阻的症状
上尿路梗阻指肾盂至输尿管膀胱开口以上部位的梗阻,症状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疼痛(如急性梗阻的肾绞痛、慢性梗阻的腰部钝痛或胀痛)、排尿异常(少尿或无尿、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腹部肿块、发热及胃肠道症状。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关注异常表现;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症状感知迟钝,需及时就医并告知用药情况;孕妇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出现症状避免自行用药;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者梗阻风险高,应定期检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1.疼痛:
肾绞痛:急性上尿路梗阻时,如输尿管结石突然阻塞输尿管,可引发肾绞痛。疼痛常剧烈难忍,呈阵发性发作,多位于胁腹部,可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会阴部等。这是由于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急剧升高,肾盂、输尿管平滑肌强烈痉挛所致。
腰部钝痛或胀痛:慢性上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病因,疼痛相对较缓和,多为腰部的钝痛或胀痛,可持续存在,活动后可能加重。这是因为梗阻逐渐进展,肾盂内压力缓慢升高,肾脏逐渐积水,肾包膜受牵拉引起。
2.排尿异常:
少尿或无尿:双侧上尿路梗阻或孤立肾的上尿路完全梗阻时,肾脏产生的尿液无法排出,可导致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甚至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这是因为尿液排出通路被阻断,肾小球滤过的尿液不能进入膀胱。
尿频、尿急、尿痛:当上尿路梗阻合并感染时,细菌滋生可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同时,感染还可能导致尿液成分改变,进一步加重尿路刺激。
3.血尿:梗阻导致尿路黏膜损伤,或合并结石等情况,损伤尿路血管,可出现血尿。血尿程度不一,轻者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镜下血尿),重者肉眼即可看到尿液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肉眼血尿)。
4.腹部肿块:长期上尿路梗阻可导致肾盂积水,肾脏逐渐增大,在腹部可触及肿块。尤其是小儿患者,腹部肌肉相对薄弱,更容易触及。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有囊性感,随着梗阻的持续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
5.发热:梗阻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及毒素入血,可导致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也可高达39℃甚至更高,同时可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感染严重时可发展为脓毒血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6.胃肠道症状:上尿路梗阻引起肾绞痛发作时,可刺激支配肾脏的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因为肾脏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存在一定关联,肾绞痛发作时的强烈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对于上尿路梗阻导致的疼痛等不适可能不能准确描述。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排尿异常等表现。若孩子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腹痛等症状,应警惕上尿路梗阻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儿童泌尿系统尚在发育阶段,梗阻若不及时解除,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当上尿路梗阻发生时,肾功能受损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容易延误病情。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腰部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即使症状不典型,也应及时就医。此外,部分老年人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在诊断和治疗上尿路梗阻时,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上尿路梗阻,尤其在妊娠中晚期更为常见。孕妇若出现腰部疼痛、排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孕妇应注意保持适当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以减少输尿管受压的风险。
4.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者:既往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上尿路梗阻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如超声、尿常规等,以便早期发现梗阻迹象。若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泌尿系统症状,应高度警惕上尿路梗阻复发,及时就医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