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怎么引起的
湿疹发病因素包括内在、外在因素及特殊人群提示。内在因素有遗传因素,特定基因变异影响皮肤屏障和免疫调节增加易感性;免疫异常,Th2、Th17细胞等介导过敏和炎症反应,皮肤常驻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角质层脂质降低致屏障受损、微生物失衡引发炎症。外在因素有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湿度影响;食物因素,儿童常见食物过敏诱发;接触物因素,刺激性和变应性接触物可引发。特殊人群中,儿童皮肤娇嫩屏障不完善,家长要防搔抓、选合适衣物、遵医嘱处理食物过敏;孕妇因激素变化风险增加,用药需谨慎;老年人皮肤功能衰退易干燥,要注意保湿及治疗原发病。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湿疹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孩子患湿疹的几率约为50%;若父母双方均有过敏性疾病,孩子患病几率可高达70%80%。这是因为特定的基因变异可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系统调节,增加湿疹易感性。例如,FLG基因(丝聚蛋白基因)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蛋白合成异常,皮肤保湿及抵御外界刺激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湿疹。
2.免疫异常:湿疹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失衡。Th2细胞(辅助性T细胞2)功能亢进,会分泌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产生IgE抗体,引发过敏反应。同时,Th17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L17)等,可介导皮肤炎症反应,加重湿疹症状。另外,皮肤常驻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肥大细胞等的功能异常,也在湿疹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3.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正常皮肤屏障可防止水分丢失及外界刺激物入侵。湿疹患者皮肤角质层中神经酰胺、脂肪酸等脂质含量降低,导致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同时,皮肤表面pH值升高,影响皮肤微生物群落平衡,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易于定植,其产生的毒素可刺激皮肤引发炎症,进一步加重湿疹。
二、外在因素
1.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2.5、PM10)等,可刺激皮肤并激活免疫反应,增加湿疹发病风险。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湿疹发病率明显升高。
环境湿度也与湿疹相关。湿度过高,皮肤易滋生真菌等微生物;湿度过低,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导致皮肤干燥,均易诱发湿疹。适宜的环境湿度一般在40%60%。
2.食物因素:食物过敏是儿童湿疹常见诱因。常见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坚果、鱼类和贝类等。食物中的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胃肠道吸收,激活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湿疹症状。约30%40%的儿童湿疹与食物过敏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对食物的过敏情况可逐渐改善。
3.接触物因素:
刺激性接触物,如肥皂、洗涤剂、酒精、某些化学纤维等,可破坏皮肤屏障,直接刺激皮肤引发湿疹。长期接触此类物质的人群,如家庭主妇、医护人员、理发师等,湿疹发病率相对较高。
变应性接触物,如镍、铬等金属,甲醛、环氧树脂等化学物质,以及某些植物(如毒漆树、橡树等),可使皮肤致敏,再次接触时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湿疹。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患湿疹。家长需注意避免孩子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在选择衣物时,应选纯棉、宽松、柔软的材质,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若怀疑食物过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食物回避及激发试验,不可自行随意禁食,以免影响孩子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2.孕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使孕妇患湿疹风险增加。孕妇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尤其是口服药物。出现湿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外用温和的皮肤保湿剂等。同时,孕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生理功能衰退,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皮脂腺、汗腺分泌功能下降,皮肤干燥,易患湿疹。老年人应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护肤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强碱性肥皂。若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因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皮肤代谢和免疫功能,加重湿疹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