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病因包括年龄增长致盆底支持结构松弛、生育造成盆底损伤、肥胖使盆底负担加重、盆腔脏器脱垂破坏解剖结构以及慢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等。症状以腹压增加时漏尿为主,严重程度有别,部分伴尿频尿急。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超声等其他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手术(用于保守治疗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和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种。老年、孕期及产后、肥胖等特殊人群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如老年患者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训练监督,孕期避免增加腹压,产后尽早康复,肥胖患者科学减重并坚持训练。
一、定义
压力性尿失禁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的现象。它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等支持结构松弛,尿道闭合压降低,增加患病风险。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萎缩,也会削弱尿道关闭功能。
2.生育:生育次数多、胎儿体重大、分娩方式(如经阴道分娩)等,易造成盆底肌及神经损伤,改变尿道膀胱后角正常解剖结构,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初产妇首次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对盆底组织过度牵拉,损伤盆底支持结构。
3.肥胖:肥胖者腹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增加盆底组织负担,削弱尿道括约肌功能,肥胖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
4.盆腔脏器脱垂:如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等,破坏盆底正常解剖结构,影响尿道支持功能,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5.其他: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致腹压长期升高,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影响神经传导,均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相关。
三、症状
主要症状为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大笑、喷嚏、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流出。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轻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或频繁咳嗽时漏尿,重者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时也会漏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漏尿情况,包括诱因、频率、严重程度,生育史、手术史、慢性疾病史等。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如是否肥胖、有无长期咳嗽或便秘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盆底肌肉力量、尿道活动度,评估有无盆腔脏器脱垂。妇科检查有助于判断盆底结构异常。
3.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检测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指标,评估下尿路功能,明确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类型。如测量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等。
4.其他检查:如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可观察盆底组织结构,辅助诊断。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减轻体重:肥胖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可改善症状。
戒烟:减少因吸烟引起的慢性咳嗽,降低腹压。
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避免腹压长期升高。
盆底肌训练:即凯格尔运动,患者自主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道支持功能。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
生物反馈治疗:借助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信号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帮助患者正确掌握盆底肌收缩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极对盆底肌肉进行电刺激,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方式如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能有效恢复尿道支持结构,改善尿失禁症状。
3.药物治疗:如雌激素、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可辅助改善症状。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盆底肌训练可能难以准确执行,家属应协助监督,确保训练效果。手术治疗时,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权衡手术风险与收益。
2.孕期及产后女性:孕期避免长时间站立、负重,减少腹压增加因素。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促进盆底功能恢复。若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肥胖患者:减重是关键,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科学减重计划,避免过度节食或不恰当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同时,坚持盆底肌训练,双管齐下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