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胰腺是什么意思
环状胰腺是胰腺组织呈环状包绕十二指肠降段致其梗阻的先天性畸形。新生儿期多在1周内出现含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腹胀等;儿童及成人期症状不典型,有间歇性腹痛、恶心呕吐等。诊断依靠腹部X线平片、超声、CT、MRI及消化道造影等。治疗以手术为主,如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非手术治疗为术前准备或过渡。对特殊人群,新生儿及婴幼儿需尽早手术并注重术后护理;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和心理;成人术后注意饮食及基础疾病控制。
一、环状胰腺的定义
环状胰腺是一种先天性的胰腺发育畸形,指胰腺组织呈环状或钳状包绕十二指肠降段,导致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胰腺始基在围绕十二指肠生长旋转时出现异常,未能正常迁移和融合,从而形成环状结构压迫十二指肠。
二、环状胰腺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常于出生后1周内出现症状,主要为呕吐,多在进食后发生,呈喷射性,呕吐物含胆汁,不含胃酸。由于十二指肠梗阻,患儿还可能出现腹胀,以上腹部较为明显,可见胃型及蠕动波。新生儿若持续不能正常进食,可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不增等情况。
2.儿童及成人期:症状相对不典型且出现较晚。可能有间歇性腹痛,多位于上腹部,疼痛程度不一,可因进食诱发或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呕吐频率和程度因人而异。长期的部分梗阻可导致患者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此外,由于食物通过十二指肠不畅,还可能引发十二指肠溃疡,出现相应的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三、环状胰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新生儿期可见典型的“双泡征”,即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扩张充气,呈两个液平面,提示十二指肠梗阻。儿童及成人若有梗阻表现,也可出现类似肠道积气、扩张等间接征象。
腹部超声:可观察到十二指肠降段周围有胰腺组织环绕,同时可了解胰腺形态、回声及是否合并其他胰腺病变,如胰腺囊肿等。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胰腺组织环绕十二指肠的环状结构,明确胰腺与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还可观察到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扩张情况,对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在显示胰腺与十二指肠的关系方面与CT类似,且对软组织分辨力更高,有助于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梗阻。
2.消化道造影: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直观显示十二指肠降段呈环形狭窄,钡剂通过受阻,近端十二指肠扩张,呈“鼠尾征”或“鸟嘴征”,为诊断环状胰腺提供重要依据。
四、环状胰腺的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适用于绝大多数环状胰腺患者,尤其是合并十二指肠梗阻者。该手术将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肠与空肠进行吻合,绕过狭窄的十二指肠降段,恢复肠道通畅。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能有效缓解梗阻症状。
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通过对狭窄段十二指肠进行菱形切开后再吻合,扩大十二指肠管腔内径,解除梗阻。此方法保留了十二指肠的正常解剖生理功能,但手术操作要求较高,术后有发生吻合口狭窄的风险。
2.非手术治疗:仅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或病情较轻、暂时不宜手术者的过渡治疗。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胃肠道压力,缓解呕吐症状;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和营养需求;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减少胃酸对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预防溃疡发生。
五、环状胰腺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婴幼儿:新生儿及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环状胰腺导致的十二指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术后护理至关重要,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防止感染。喂养方面,术后初期多采用鼻饲喂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奶量及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导致呕吐。
2.儿童:环状胰腺影响儿童营养摄入,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除及时手术治疗外,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饮食上,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同时,要关注儿童心理状态,因疾病及治疗过程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及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关爱和心理支持。
3.成人:成人患者多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断。确诊后,手术治疗可改善症状,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术后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促进消化。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人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