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区别
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在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区别。病因上,支气管肺炎常见病原体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发,可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方面,支气管肺炎发热高、咳嗽重、气促明显,肺部有固定中细湿啰音;支气管炎发热低、咳嗽轻、气促少见,肺部为散在不固定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CRP及胸部影像学表现不同,如支气管肺炎胸部X线有斑片状阴影,支气管炎多为肺纹理增粗。治疗上,支气管肺炎抗感染依病原体选药,对症治疗手段多样;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无需抗生素,对症以止咳祛痰为主。预后方面,支气管肺炎严重者可能有后遗症,支气管炎一般良好,很少有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做好日常防护,特殊患儿更需重视。
1.病因:
小儿支气管肺炎:常见病原体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多见,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支原体感染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当小儿免疫力低下,如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支气管肺炎。
小儿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可继发细菌感染。小儿过度疲劳、空气污染、被动吸烟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2.临床表现:
症状:
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热较为常见且体温可较高,多在38℃39℃以上,热型不定;咳嗽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后期可伴有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黄色脓性痰;气促症状明显,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严重时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部分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小儿支气管炎:发热程度相对较低,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咳嗽一般较轻,初期为干咳,后可转为有痰咳嗽,痰液相对较少且稀薄;气促症状相对少见,一般不出现呼吸困难及缺氧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体征:
小儿支气管肺炎: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肺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深吸气末更为明显。病灶融合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等。
小儿支气管炎:肺部听诊一般可闻及散在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中湿啰音,啰音部位不恒定,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3.辅助检查:
血常规:
小儿支气管肺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支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小儿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多无明显异常,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但一般不如支气管肺炎明显。
C反应蛋白(CRP):
小儿支气管肺炎:细菌感染时CRP可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5mg/L,病毒感染时CRP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小儿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时CRP可轻度升高,通常低于15mg/L,病毒感染时多正常。
胸部影像学检查:
小儿支气管肺炎:胸部X线可见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匀,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也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表现。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诊断不典型肺炎有重要价值。
小儿支气管炎:胸部X线表现多为肺纹理增粗、紊乱,一般无片状阴影。
4.治疗:
小儿支气管肺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目前除流感病毒可使用奥司他韦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外,多数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支原体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
对症治疗:高热给予退热治疗,体温超过38.5℃可口服退烧药,也可采用物理降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气促、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及雾化吸入等治疗。
小儿支气管炎:
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当抗生素。
对症治疗:以止咳、祛痰为主,咳嗽剧烈影响生活和睡眠时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使用祛痰药物或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5.预后:
小儿支气管肺炎:大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可痊愈,但病情较重、有并发症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儿,可能会影响肺功能,如出现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支气管炎:预后一般良好,经适当治疗后症状多在12周内缓解,很少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症状变化。若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频繁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孩子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按时预防接种,减少感染机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特殊患儿,更要加强护理,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需格外重视,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