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怎么办
儿童弱视是一种常见儿童眼部疾病,指视觉发育期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常见原因有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等。其危害包括视力低下、立体视觉受损及影响心理健康。治疗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治疗、弱视训练、药物治疗等。治疗时要定期复查、坚持治疗并关注孩子心理。特殊人群如低龄儿童、有家族弱视史儿童、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儿童需特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什么是儿童弱视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部疾病,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不同,35岁儿童视力低于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低于0.7,可考虑为弱视。
二、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
1.斜视性弱视:儿童存在斜视,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大脑会抑制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长期以往导致斜视眼视力发育受影响,形成弱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清晰度和大小不一致,大脑会优先处理清晰的像,度数高的眼睛成像模糊,视觉发育受抑制,进而形成弱视。例如,一眼为轻度远视,另一眼为高度远视,高度远视眼易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双眼,常见于高度远视、近视或散光未及时矫正的儿童。由于双眼视网膜长期得不到清晰物像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出生早期,因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原因,遮挡光线进入眼内,阻碍视网膜正常接受光刺激,影响视觉发育,引起弱视。这种弱视若发现不及时,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三、儿童弱视的危害
1.视力低下:直接影响儿童的视觉清晰度,导致学习、生活中看东西模糊,影响阅读、书写、运动等日常活动。
2.立体视觉受损:弱视儿童缺乏完善的立体视觉,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深浅等空间位置关系,这对未来从事某些需要精细空间感知能力的职业,如驾驶、机械制造、绘画等会造成严重障碍。
3.影响心理健康:因视力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遭遇挫折,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
四、儿童弱视的治疗方法
1.矫正屈光不正:准确验光,佩戴合适的眼镜是治疗弱视的基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弱视,若存在屈光不正,都应首先矫正。例如,对于远视性弱视儿童,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能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促进视力发育。
2.遮盖治疗:这是治疗单眼弱视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增加弱视眼的视觉刺激,提高弱视眼视力。遮盖时间和方式需根据患儿年龄、弱视程度等因素由医生确定。年龄较小的儿童,遮盖时间相对短一些,以免影响优势眼视力。
3.弱视训练:
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绘画等,可锻炼弱视眼的精细感知能力,促进视力提高。
视觉刺激疗法(CAM疗法):利用反差强、空间频率不同的条栅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提高视力。
后像疗法:通过特殊仪器,在视网膜上产生后像,以提高弱视眼黄斑中心凹的功能。
4.药物治疗:对于部分难治性弱视,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左旋多巴等,通过调节视觉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弱视眼视力恢复。
五、儿童弱视治疗的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需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13个月复查一次视力、验光等。根据视力变化和眼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更换眼镜度数。
2.坚持治疗:弱视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家长和孩子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坚持治疗,不能随意中断,否则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
3.关注孩子心理: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孩子因遮盖等治疗方式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确保孩子能积极配合治疗。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由于低龄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更加细心观察孩子的用眼习惯,如是否有眯眼、歪头、凑近看东西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在进行遮盖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孩子被遮盖眼的情况,避免因遮盖不当造成被遮盖眼视力下降。同时,低龄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进行弱视训练时,要采用趣味性强的方式,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可分多次进行。
2.有家族弱视史儿童:这类儿童患弱视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应更加重视孩子的眼部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等。
3.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儿童:若儿童同时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等眼部疾病,在治疗弱视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应在合适时机尽早手术摘除白内障,为弱视治疗创造条件。但手术时机和后续治疗方案需由眼科医生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