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敏性紫癜与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去除病因、抗过敏等治疗有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自身免疫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有效。
1.发病原因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全身性小血管炎,可能与感染、过敏、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血小板减少。
2.症状
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血尿、蛋白尿等。皮肤紫癜可出现在四肢伸侧,对称分布,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消退,但可反复发作。关节痛多发生在膝、踝、肘、腕等关节,呈游走性、多发性,一般在数日内消退。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位于脐周或下腹,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血尿、蛋白尿多出现在紫癜发生后1~2周内,一般在数日内消失。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阴道出血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治疗方法
过敏性紫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等。去除病因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关键,如感染引起者应积极使用抗生素,药物过敏者应停用可疑药物,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抗过敏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主要针对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维生素C、钙剂、止血药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血小板输注等。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用药物,可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脾切除术禁忌证者。脾切除术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脾功能亢进者。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严重减少且有出血风险者。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