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足内翻的症状
婴儿足内翻主要有外观表现、活动受限及开始学步后步态异常等症状。外观上,足前部内收呈“镰刀状”,足内侧缘凸起,足跟内翻;活动方面,踝关节活动尤其是背屈有阻力,足部旋转活动受限;学步后,行走姿势不稳易摔倒,步态不对称。家长需尽早发现,一旦疑似应及时就医,勿强行矫正,治疗时按医嘱护理及康复训练。
一、外观表现
1.足前部内收:婴儿的足前部向内侧偏斜,从正面观察,足的形状类似“镰刀状”,足的内侧缘更为突出,而外侧缘相对内收。这是因为足部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内侧肌肉相对紧张,外侧肌肉相对松弛,导致足前部在发育过程中向内偏移。
2.足内侧缘凸起:从侧面看,婴儿足内翻时足内侧缘会明显凸起,高于正常足部的形态。这是由于足内翻时,足部骨骼排列异常,内侧的骨骼位置改变,导致足内侧缘的形态改变而凸起。同时,这种凸起可能会随着婴儿的活动或站立尝试而更加明显。
3.足跟内翻:足跟会向内侧倾斜,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变小。正常情况下,足跟与小腿应保持相对垂直的角度,而在足内翻时,足跟的这种正常角度被改变,使得整个足部呈现内翻的外观。这一症状在婴儿尝试站立或腿部受力时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此时足跟的内翻状态会更加稳定地呈现出来。
二、活动受限
1.踝关节活动异常:正常婴儿的踝关节可以进行背屈(向上勾脚)、跖屈(向下绷脚)等较为灵活的活动。但足内翻婴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可能会减小,尤其在进行背屈动作时,会感觉到明显的阻力。这是因为足内翻导致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韧带、肌肉等)处于异常的紧张或松弛状态,限制了踝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内侧的韧带可能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挛缩,阻碍了踝关节向背屈方向的运动。
2.足部旋转活动受限:正常足部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内旋和外旋活动。然而,足内翻婴儿的足部旋转活动通常会受到限制,无论是主动的足部旋转动作,还是被动的由家长或医生辅助进行的旋转活动,都能感觉到活动范围较正常婴儿减小。这主要是由于足部骨骼的畸形排列以及周围肌肉、韧带的异常状态,共同限制了足部的旋转功能。
三、步态异常(开始学步后)
1.行走姿势不稳:当婴儿开始学步时,由于足内翻的影响,双足无法正常着地和发力,导致行走时姿势不稳,容易摔倒。例如,在行走过程中,足内翻的一侧脚可能会以足内侧缘先着地,而不是正常的全脚掌着地,使得身体重心难以保持平衡,进而出现摇摆或摔倒的情况。
2.步态不对称:左右两侧的行走动作不一致,足内翻一侧的腿部在迈步时,可能会出现拖步、步幅较小等情况,与正常一侧形成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足内翻导致该侧足部的支撑和推进功能受限,为了维持行走,身体会不自觉地调整步态,从而出现步态不对称的现象。
温馨提示:对于婴儿足内翻,家长要尽早发现。日常观察婴儿足部外观及活动时要仔细,一旦发现疑似足内翻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儿年龄越小,足部骨骼和软组织的可塑性越强,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同时,在等待就医及治疗过程中,不要强行给婴儿矫正足部姿势,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婴儿足部造成二次损伤。在治疗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促进婴儿足部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