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病原体是什么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多样,包括革兰阳性菌(如致病力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因医疗操作致感染增加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母婴传播致早发型败血症的B族链球菌)、革兰阴性菌(如可肠道移位引发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和通过多种途径感染早产儿等的克雷伯菌属)及其他病原体(如因特定情况感染风险增加但诊断易被忽视的厌氧菌,因多种因素感染比例上升的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对此,家长及医护人员需注意环境清洁、手卫生,避免不必要侵袭性操作,并密切观察新生儿表现,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一、革兰阳性菌
1.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体之一。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强,能产生多种毒素与酶,可引起严重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病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占一定比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环境中定植增加,也成为新生儿败血症重要病原体,可能与侵袭性操作、留置导管等因素有关。
2.链球菌:B族链球菌(GBS)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GBS可在孕期由母体传播给胎儿,尤其是经产道分娩时。约10%-30%孕妇阴道和直肠携带GBS,新生儿经产道时接触感染,出生后可发生早发型败血症,多在生后7天内发病,病情常较严重。
二、革兰阴性菌
1.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但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发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肠道屏障功能弱,大肠埃希菌可通过肠道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临床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在新生儿败血症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占比较高,常引起新生儿发热、黄疸、腹胀等症状。
2.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新生儿,如医院环境、医护人员接触传播等。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中,克雷伯菌属感染引发败血症风险增加,因其抵抗力弱,易受病原体侵袭。
三、其他病原体
1.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但由于厌氧菌培养及检测相对复杂,临床诊断有时易被忽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胎膜早破时间长、母亲产道有厌氧菌感染等,新生儿感染厌氧菌导致败血症风险增加。
2.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这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营养、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破坏了正常菌群平衡,增加了真菌感染机会。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家长及医护人员需注意以下方面:
1.环境清洁: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环境中病原体数量。例如,每日对新生儿房间进行清扫擦拭,使用合适消毒剂,可降低感染风险。
2.手卫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都应严格洗手,这是预防病原体传播简单且有效方法。如用肥皂和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
3.避免不必要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新生儿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如非必要不长期留置导管。若需进行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病原体侵入。
4.密切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表现,如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黄疸等。一旦发现异常,如体温不稳定、精神萎靡、拒奶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