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什么病啊
这篇文章介绍了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该疾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症状,具体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灭鼠、防鼠、疫苗接种、注意卫生和及时就医。
一、流行特征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为主要宿主动物。
患者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或血液后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但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发病居多。
二、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症状,具体分析: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热或稽留热居多,一般持续3~7天。
2.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在发热4~6天出现。
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重者可发生休克。
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皮肤黏膜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尿量减少等症状。
3.少尿期
一般在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
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严重者少于50ml。
可出现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症状。
4.多尿期
尿量逐渐增加,每日尿量超过2000ml,进入多尿期。
可能会持续1~3周,甚至更长时间。
多尿期后,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5.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后,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但体力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有与鼠类接触史。
或在流行区居住,或吃过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等。
2.临床表现
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症状。
或有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等典型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血小板减少。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止血、扩容等。
2.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可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可调节免疫功能。
3.对症治疗
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少尿期:控制入量,促进利尿,预防并发症。
多尿期:补充水电解质,防止脱水。
4.并发症治疗
出血:止血治疗。
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
五、预防
1.灭鼠、防鼠
加强灭鼠、防鼠工作,减少鼠类的数量。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2.疫苗接种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可提高免疫力。
3.注意卫生
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食物应妥善保存,防止被鼠类污染。
4.及时就医
如有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