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杆菌是什么
百日咳杆菌是引发百日咳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其通过飞沫传播,致病物质包括百日咳毒素等,感染可致百日咳,部分人群还会引发并发症。诊断方法有细菌培养、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治疗包括一般、抗菌与对症治疗。预防手段有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及日常预防。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需格外注意,婴幼儿要按时接种疫苗,孕妇必要时孕期接种疫苗,老年人加强日常防护。
一、百日咳杆菌的基本信息
百日咳杆菌,又称百日咳鲍特菌,属于鲍特菌属,是引发百日咳的病原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无芽孢,无鞭毛,光滑型菌株有荚膜。
二、百日咳杆菌的致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定植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表面。其致病物质包括:
1.百日咳毒素:可使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失调,干扰淋巴细胞再循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2.丝状血凝素:介导细菌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
3.气管细胞毒素:特异性损伤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其变性、坏死。
三、百日咳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1.百日咳:病程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卡他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痉咳期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发绀等;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
2.其他:部分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后可能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四、百日咳杆菌的诊断方法
1.细菌培养:采集患者鼻咽拭子或咳碟法收集标本,接种于鲍金培养基,37℃培养37天,可见细小、光滑、隆起、银灰色、不透明的菌落。细菌培养是诊断百日咳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但阳性率较低,尤其是痉咳期后。
2.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IgM、IgG等。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百日咳杆菌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五、百日咳杆菌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诱发痉咳的因素,如烟尘、异味等。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热量。对婴幼儿要注意吸痰,防止窒息。
2.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及降低传染性。应尽早使用,在卡他期使用效果最佳。
3.对症治疗:对于痉咳严重者,可适当使用镇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但需注意避免抑制呼吸。
六、百日咳杆菌感染的预防
1.主动免疫: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是预防百日咳的有效措施。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婴儿出生后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此外,青少年和成人可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力。
2.被动免疫:对未接受疫苗接种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可在接触后72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日常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在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应做好防护措施。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百日咳杆菌后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咳嗽、呼吸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预防方面,务必按照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
2.孕妇:孕妇感染百日咳杆菌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若接触后出现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建议孕妇在妊娠2736周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可有效保护孕妇及新生儿。
3.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百日咳的易感人群。老年人应加强日常防护,如注意保暖、适当锻炼等,增强体质。若出现咳嗽症状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百日咳杆菌感染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