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腋下36℃37℃、口腔36.3℃37.2℃、直肠36.5℃37.7℃为正常范围,超过该范围即发烧,发烧依程度分低热(腋下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超过41℃)。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烧易惊厥,优先物理降温且用药遵医嘱;老年人对发烧反应不敏感,发烧易加重基础病,需及时就医;孕妇发烧可能影响胎儿,优先物理降温,用药遵医嘱;慢性病患者发烧会致病情波动,需密切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体温会因测量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1.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一般在36℃37℃之间。测量时需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夹紧腋窝,测量时间通常为510分钟。此部位测量相对方便、安全,应用较为广泛。
2.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唇,避免说话,测量时间约35分钟。但口腔测量对于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配合的患者不太适用,且口腔局部存在炎症等情况时,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
3.直肠温度:正常范围在36.5℃37.7℃。测量时,将体温计插入肛门34厘米,测量时间约3分钟。直肠温度能较好地反映人体深部体温,准确性较高,但操作相对复杂,多用于婴幼儿及不能配合口腔或腋下测量的患者。
二、发烧的界定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认为是发烧。不同测量部位的发烧界定标准有所不同。
1.腋下温度:若腋下温度达到或超过37.3℃,可判定为发烧。
2.口腔温度:口腔温度达到或超过37.3℃,即视为发烧。
3.直肠温度:直肠温度达到或超过37.8℃,可诊断为发烧。
三、发烧分级
根据发烧程度不同,可进行如下分级。
1.低热:腋下温度为37.3℃38℃。此时患者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不适,如稍有乏力、头晕等。
2.中度热:腋下温度在38.1℃39℃之间。患者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如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3.高热:腋下温度达到39.1℃40℃。高热时患者不适症状加重,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呼吸加快、心率增快等表现,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4.超高热:腋下温度超过41℃。超高热可能对身体各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如引起惊厥、昏迷等,属于危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发烧时体温波动可能较大,且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家长需密切监测儿童体温,尤其是既往有惊厥史的儿童。当儿童发烧时,首先考虑非药物降温方法,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退烧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发烧的感知和反应可能不敏感。部分老年人可能在体温升高时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属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若发现老年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需及时测量体温。老年人发烧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如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能波动,心脏病患者心脏负担可能增加,因此一旦发烧应及时就医,在治疗发烧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发烧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孕早期,高温可能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等风险。孕妇发烧时,应优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热贴等。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
4.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烧时身体代谢加快,血糖可能波动较大,需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的患者,发烧可能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