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经产妇,好发于40-50岁女性,与雌激素水平过高、乳腺导管扩张、遗传因素等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或溢血而就诊,少数患者可出现乳房疼痛,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质软,按压时可出现溢液,主要依靠乳头溢液或溢血、乳晕区扪及小结节、影像学检查、乳管镜检查等进行诊断,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此外还有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期体检、注意乳头卫生、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后注意事项等,预防可采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定期体检、积极治疗乳腺疾病等措施。
一、定义
乳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经产妇,好发于40-50岁的女性。
二、病因
目前,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雌激素水平过高:研究发现,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推测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是导致乳管内乳头状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乳腺导管扩张:部分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存在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推测乳腺导管扩张可能是导致乳管内乳头状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遗传因素:部分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推测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乳管内乳头状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或溢血而就诊。溢液可为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血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质软,按压时可出现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房疼痛,多为阵发性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窝、肩部或上肢。
四、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乳房的外形、皮肤颜色、乳头乳晕的情况,触摸乳房内是否有肿块、结节等。
2.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可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乳腺内的病变。
(2)乳腺X线摄影:又称钼靶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3)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可用于评估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范围和深度。
3.乳管镜检查
乳管镜是一种可插入乳腺导管内的内镜,通过观察乳管内的情况,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后做出诊断。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点。
1.乳头溢液或溢血。
2.乳晕区扪及小结节,质软,按压时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发现乳腺导管内的占位性病变。
4.乳管镜检查发现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特征性表现。
六、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方法,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乳管切除术、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用于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止血药、抗生素等。
3.其他治疗
(1)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乳管内乳头状瘤与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等有关,可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等,可缓解乳房疼痛等症状。
七、注意事项
1.定期体检
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注意乳头卫生
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感染等。
3.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4.治疗后注意事项
(1)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换药、拆线等。
(3)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八、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
2.定期进行乳腺自查
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了解乳房的健康状况。自查时应注意观察乳房的外形、皮肤颜色、乳头乳晕的情况,触摸乳房内是否有肿块、结节等。
3.定期体检
建议3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高危人群应提前进行检查。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患有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延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