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人是否有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的判断包括临床症状判断与实验室检查判断。临床症状分三期,前驱期表现为类似感冒症状及伤口附近异常感觉,持续24天;兴奋期突出症状为高度兴奋、恐水怕风等,持续13天;麻痹期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持续618小时,不同人群各期症状有差异。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方法,各有特点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特殊群体,被动物咬伤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临床症状判断
1.前驱期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伤口及其附近可能有麻木、痒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病毒在伤口附近的神经末梢处大量繁殖,并沿神经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的。该阶段一般持续24天。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如是否比平时更烦躁、嗜睡等。对于有明确动物咬伤史的人群,即使症状轻微也需高度警惕。
2.兴奋期症状:突出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微风或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导致咽肌痉挛发作。患者神志大多清楚,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幻视、幻听等。此期持续13天。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发作时可能症状更严重,而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症状。有精神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兴奋期症状可能更复杂,需要仔细甄别。
3.麻痹期症状:患者痉挛发作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逐渐不清,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持续618小时。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可能更快进入麻痹期,且病情进展更迅速。
二、实验室检查判断
1.病毒抗原检测:常用方法有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取患者唾液、脑脊液、皮肤组织或角膜印片等标本,检测其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狂犬病。免疫荧光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皮肤组织等标本中的狂犬病病毒核酸。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检测过程较为复杂,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且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3.病毒分离:取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如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A)等,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分离出狂犬病病毒,可确诊。但病毒分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不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主要用于病毒的鉴定和研究。
4.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狂犬病病毒特异性抗体。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若抗体阳性,提示感染狂犬病。接种过疫苗者,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若中和抗体效价达到0.5IU/ml以上,提示机体获得有效免疫保护,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狂犬病的可能。不同年龄段人群抗体产生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产生抗体的能力相对较弱,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衰退,抗体水平也可能较低。
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被动物咬伤后,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应格外关注孩子行为变化,如是否有不明原因哭闹、烦躁、对水或声音异常敏感等。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一旦暴露感染狂犬病风险更高,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处理。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由于儿童配合度较低,家长需提前安抚好孩子情绪,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症状可能更严重。且部分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和检查过程中,医生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家属应密切关注老人的不适症状,及时送医。
3.孕妇:孕妇被动物咬伤后,需及时就医评估暴露风险。由于孕期用药需谨慎,在进行狂犬病预防处置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同时,孕妇心理负担可能较重,家属要给予更多心理支持,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胎儿。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这类人群感染狂犬病后,发病可能更快,且症状不典型。一旦有动物咬伤暴露史,应立即就医,加强预防处置措施。同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影响,医生需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