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怎么办
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分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肿瘤等)、全身性疾病(血液及心血管疾病等)及其他(运动性血尿、药物副作用等)。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静脉肾盂造影等)。治疗针对病因,如泌尿系统疾病依不同病症采用相应治疗,全身性疾病进行对应治疗,其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还包括对症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谨慎,避免伤肾药物;老年人因基础病多需全面评估和密切观察;孕妇检查选无影响方法,用药避免危害胎儿。
一、血尿的定义与原因
1.定义: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肉眼可观察到尿液呈洗肉水样、血样或有血凝块;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3个。
2.原因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因免疫反应等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移动摩擦泌尿系统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出血。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使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肿瘤(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易破溃出血。
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易出现出血倾向,累及泌尿系统。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等),长期高血压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可引发血尿。
其他:运动性血尿,剧烈运动后,肾血管痉挛或受到挤压,导致红细胞渗出。药物副作用,如使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磺胺类抗菌药等,可能损伤泌尿系统,引起血尿。
二、血尿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伴有疼痛(肾绞痛提示结石,膀胱区疼痛可能为膀胱炎)、发热(感染性疾病可能)等。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近期有无剧烈运动;既往病史,包括肾脏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用药史,是否正在服用可能导致血尿的药物。
2.体格检查:全面体格检查,注意测量血压,高血压可能与肾脏疾病相关。腹部触诊,检查有无肾区叩击痛(提示肾脏炎症或结石等)、膀胱区压痛(膀胱炎可能)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同时了解尿液中白细胞、蛋白质等情况,辅助判断病因。若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常规:查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评估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肾功能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功能状况,判断肾脏是否受损。
凝血功能检查:若怀疑全身性凝血异常导致血尿,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积水等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操作简便、无辐射。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对于肿瘤、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静脉肾盂造影:可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有助于发现肾盂、输尿管的病变。
三、血尿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疾病,根据具体类型,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结石患者,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可采用药物排石(如坦索罗辛等辅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方法。感染性疾病,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大肠杆菌感染常用左氧氟沙星等。肿瘤则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等。心血管疾病,积极控制血压,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等。
其他:运动性血尿一般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血尿,在权衡利弊后,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对症治疗:若血尿伴有疼痛,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对于大量血尿导致贫血或休克的患者,需及时输血、补液等支持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血尿需高度重视,因其泌尿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应详细告知医生孩子的日常活动、近期饮食及用药情况。检查过程中,要尽量安抚孩子,配合检查。治疗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伤儿童肾功能,应慎用。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加重血尿病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同时,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尿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贫血、肾功能恶化等,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孕妇:孕妇出现血尿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及时就医。检查时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治疗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胎儿骨骼发育,禁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