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怎么回事
黑眼圈形成原因多样,包括遗传、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年龄增长、内分泌失调、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眼部化妆残留及营养缺乏等;其分类有色素型、血管型和结构型;治疗方法涵盖一般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眼部护理)、药物治疗(外用如维A酸类、氢醌乳膏,口服如维生素C、E等)和医美治疗(激光、填充、射频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保证睡眠、谨慎用药,孕妇避免美白眼霜及医美药物治疗,老年人外用药物浓度不宜高、医美治疗要谨慎评估。
一、黑眼圈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部分人由于遗传,眼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丛易透过皮肤显现,呈现出类似黑眼圈的外观,家族中有黑眼圈遗传史的人群,出现黑眼圈的概率相对较高。
2.睡眠不足: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代谢废物堆积,进而使眼周皮肤颜色加深。据研究,睡眠不足人群中,约70%会出现不同程度黑眼圈加重的情况。
3.用眼过度: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眼周肌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易引发黑眼圈。比如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8小时的人群,黑眼圈发生率比正常用眼人群高出40%。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眼周皮肤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逐渐流失,皮肤变薄、松弛,加之代谢减缓,色素沉着,黑眼圈会愈发明显。40岁以上人群黑眼圈问题更为普遍。
5.内分泌失调:女性经期、孕期激素水平波动,或患有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会干扰身体正常代谢,引起眼周色素沉着。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约50%伴有黑眼圈症状。
6.疾病因素:过敏性鼻炎,炎症会波及眼周,导致眼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受阻,形成黑眼圈;肝脏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体内毒素代谢,使色素在眼周沉积。有过敏性鼻炎的人群,黑眼圈发生率可达30%40%。
7.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液循环,加重黑眼圈;过度日晒,会促使眼周皮肤黑色素生成增加,导致黑眼圈。吸烟人群黑眼圈发生率比不吸烟人群高23倍。
8.眼部化妆残留:眼部卸妆不彻底,化妆品残留会刺激眼周皮肤,导致色素沉着,长期如此易形成黑眼圈。
9.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C、E等抗氧化营养素,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和抗氧化能力,使眼周皮肤易出现色素沉着。
二、黑眼圈的分类
1.色素型黑眼圈:主要因眼周皮肤色素沉着增加导致,常见于肤色较深人群、长期日晒人群或有炎症后色素沉着病史者。皮肤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增多。
2.血管型黑眼圈:由于眼周皮肤薄,皮下血管显露,加上血液循环不畅,血管颜色透过皮肤呈现青紫色。常见于睡眠不足、用眼过度人群,寒冷刺激也会加重此类黑眼圈。
3.结构型黑眼圈:多因年龄增长、眼周脂肪减少或泪沟加深,形成阴影,看起来像黑眼圈。常见于中老年人,眼周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三、黑眼圈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改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减少用眼时间,每用眼1小时休息1015分钟,可远眺或闭目养神;戒烟限酒,避免过度日晒,外出时做好眼周防晒,如戴墨镜、涂抹眼部专用防晒霜。
眼部护理:适当按摩眼周,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早晚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从眼内角向眼外角轻轻按摩,每次510分钟;使用保湿眼霜,保持眼周皮肤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维A酸类药物,可改善皮肤代谢,减少色素沉着;氢醌乳膏,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
口服药物: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可抑制黑色素合成,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3.医美治疗
激光治疗:如皮秒激光,可击碎色素颗粒,促进其代谢吸收,适用于色素型黑眼圈;强脉冲光,能封闭异常血管,改善血管型黑眼圈。
填充治疗:对于结构型黑眼圈,可通过注射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填充物,改善泪沟凹陷,减轻黑眼圈。
射频治疗:刺激眼周胶原蛋白增生,紧致皮肤,改善黑眼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黑眼圈多因睡眠不足、过敏等引起。保证充足睡眠对儿童至关重要,幼儿每天需1214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911小时睡眠。若因过敏导致,需积极治疗过敏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使用外用或口服药物,医美治疗一般不用于儿童。
2.孕妇:孕期因激素变化易出现黑眼圈。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用眼过度。眼部护理尽量选择成分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避免使用美白功效眼霜,因可能含有对胎儿不利成分。不建议孕期进行医美治疗和使用药物治疗黑眼圈,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薄且敏感,治疗黑眼圈时,外用药物浓度不宜过高,避免引起皮肤刺激。医美治疗需谨慎评估身体状况,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在病情稳定后,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治疗,治疗后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