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病人首次导尿注意事项
导尿操作需注意多方面要点:严格无菌操作,消毒及器械都要遵循无菌原则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选择合适导尿管,依患者体质和尿道情况选材质与型号;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其因尿潴留和导尿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配合度;控制首次导尿量不超1000ml,尤其关注特殊人群避免引发虚脱和血尿;密切观察尿液颜色、性状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针对老年、儿童、女性及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等特殊人群,操作时动作轻柔、选合适导尿管、注意隐私保护及预防再次损伤与感染等。
一、严格无菌操作
1.导尿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这是为了避免细菌等病原体进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泌尿系统一旦感染,对于尿潴留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无论是消毒尿道口,还是插入导尿管等操作步骤,医护人员都要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例如使用碘伏等合适的消毒剂对尿道口及其周围进行充分消毒,消毒范围要足够,消毒顺序要正确,从尿道口中心向四周螺旋式擦拭。
2.导尿所用的器械,如导尿管、注射器、镊子等都必须保证无菌状态,需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一般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等方法,确保使用时不携带任何病原体。
二、选择合适导尿管
1.材质方面,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材质,如乳胶导尿管可能会引发部分患者过敏,此时可选择硅胶导尿管,硅胶材质相对生物相容性好,过敏反应较少。
2.型号上,要考虑患者尿道情况。成年男性一般选择1618F的导尿管,成年女性通常选择1416F的导尿管。若导尿管过粗,插入时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引起出血、疼痛等;若过细,则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影响导尿效果。儿童患者则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等选择更细的导尿管,如新生儿常用56F的导尿管,以适应其尚未发育完全的尿道。
三、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1.尿潴留患者因排尿困难,本身可能存在焦虑、紧张情绪,而导尿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这种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患者配合度,进而影响导尿操作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向患者解释导尿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导尿是解决尿潴留的有效方法,减轻其恐惧心理。
2.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可能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沟通时要更加耐心、细致,语速放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同时,尊重患者隐私,操作时做好遮挡,为患者创造相对舒适、放松的环境。
四、控制首次导尿量
1.首次导尿量一般不宜超过1000ml,这是因为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力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虚脱;此外,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还可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2.对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患者以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更要严格控制导尿量,因为这些人群对血压波动和身体应激反应的耐受性较差。若首次导尿后患者仍有尿意,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导尿,但每次导尿量也需控制在合适范围。
五、观察尿液情况
1.导尿过程中及导尿后,要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气味等。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若尿液颜色鲜红,可能提示尿道或膀胱黏膜损伤出血;若尿液浑浊,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若尿液有特殊气味,如氨臭味,也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及时发现尿液异常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对于长期卧床、糖尿病等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更要加强尿液观察。一旦发现尿液异常,需及时留取尿液标本进行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尿道黏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松弛,导尿时更易损伤。操作时动作要特别轻柔,充分润滑导尿管,减少对尿道的刺激。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大量放尿引起的血压波动等情况可能对其病情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控制首次导尿量尤为重要。
2.儿童患者:儿童尿道尚未发育成熟,相对狭窄、脆弱,导尿时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至关重要,避免因导尿管过粗损伤尿道。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安抚儿童情绪,可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其恐惧和抗拒。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在旁协助,稳定孩子情绪,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导尿操作。
3.女性患者:女性尿道短而直,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尿时要更加严格进行尿道口消毒,防止细菌逆行感染。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因隐私部位暴露而感到羞涩,医护人员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操作时做好遮挡,尊重患者感受。
4.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患者:如曾患过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尿道黏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或炎症,导尿时要警惕再次损伤和加重感染的风险。操作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适当增加消毒次数、选择更柔软的导尿管等。



